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卷四十六
晋县界。赵简子沈佞臣栾激曰:“吾尝好声色,而激致之;吾尝好台榭,而激为之;吾尝好良马,而激求之;吾好士六年矣,而激未尝进一人。是长吾过而黜吾善也。”遂沈之。汾水。自龙门县界东际汾阴脽,去县三十五里。后土祠。在汉汾阴故城西北二里,今县西北一十一里。汉武帝元鼎四年,始立后土祠于汾阴脽上;成帝建始三年,复汾阴后土祠如故;绥和二年,复徙于长安北郊;哀帝建平三年,复徙于汾阴;平帝时复徙长安北郊。唐玄宗开元十年,幸之,亲祀兼建碑,又御制文及书。万岁宫。在县北九里。汉宫也。宣帝神爵元年,幸万岁宫,神鱼舞河。殷汤陵。在县北四十五里。后魏太和中,有县人张恩破陵求货,其陵下先有石弩,以铜为鏁,盗开埏门,矢发中三人,皆毙。恩更为他计,卒取得墓中物。其物多是钟磬及诸乐器,再得其铭。恩恐人知,以铭投之汾水。后事泄,为主司所理,乃于水取得其铭。铭曰:“吾死后二千年,终困于恩。”由是,执事不复深加其罪。刘向云:“汤葬地,盖不练其处也。”董泽。《左传》:“文公六年,晋改搜于董。”即此。与绛州闻喜县接界。古北乡城。在县北三十一里,汾阴北乡城,即采桑津也。

    猗氏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旧九乡,今六乡。古为郇国之地,本汉旧县。《史记》云:“猗顿以盐起。”《孔丛子》曰:“猗顿,鲁之穷士陶朱教畜五牸,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地理志》:“猗氏属河东郡。在今县南二十里,猗氏故城是也。”后汉及晋不改。西魏恭帝二年,改猗氏为桑泉县。周明帝复改桑泉县为猗氏县,属汾阴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属蒲州。涑川。自安邑县界流入,经县南六里,又西南入临晋县界。故郇城。在县西南四里。《左传》:“晋人谋去故绛,欲居郇瑕氏之地。”韩献子曰:“郇瑕氏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即平阳绛邑县也。杜注:“郇瑕,古国名,河东解县西北有郇城。”令狐城。《左传》曰:“晋文公从秦返国,济河围令狐。”即此城。在县西十五里,又有刳首梁在令狐西三十里。龙门山。连亘邑界。

    永乐县。南九十里。旧六乡,今十乡。本汉河北县地。后周武成二年,改河北县为永乐县;保定二年省,以地属芮城。唐武德元年,分芮城县复置于今理东北二里永固堡,以属芮州;七年,移于今理;九年,改属鼎州。贞观八年,改属蒲州。郎山。隋《图经》云:“永乐郎山,汉戾太子以巫蛊事出,奔其子,遁于此山,因名。”郎山君祠下有郎山君之次子触峰将军庙。中条山。在县北三十里。黄河。在县南二里。渠猪水。一名蓼水,今名百丈涧。源出县北中条山。《山海经》“渠猪之水,南流注于河”是也。河水。西自河东县界流入,经县南二里又东入芮城界。永乐涧水。源出县北中条山,经县东二里又南入河。五老山。在县东北十三里。尧升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飞为流星上入升,因号其山为“五老山”。

    龙门县。北一百九十八里,旧十乡,今八乡。古耿国,殷王祖乙所都。晋献公灭之,以赐赵夙。秦置为皮氏县。汉属河东郡。按:皮氏县,在今县西一里八十步,古皮氏城是也。后汉属郡不改。魏属平阳。晋不改。后魏太武改皮氏为龙门,因山为名,属北乡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绛州;十六年,割属蒲州。武德三年,属泰州。贞观十七年,州废,隶绛州。大顺二年,与万泉割属蒲州。汾水。东自稷山县界流入,北去县五里,又南入汾阴县界。汉武帝行幸河东,作《秋风辞》曰:“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即此水也。故耿城。在县南十二里(一作三),古耿国也。伏龙原。在县西南十八里。黄河。北自慈州太寜县界流入,去县二(一作三)十五里,即龙门口也。《禹贡》曰:“浮于积石,至于龙门。”《注》曰:“龙门山,在河之西界。”《水经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太平寰宇记简介 >太平寰宇记目录 > 卷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