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医疗道德:遏制医疗事故的防洪大坝
此简单。当医生最起码的一条是“爱人”,这就意味着至少要有爱人之心的人才能当医生,而那些对他人的生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人当医生,只能是误人性命。
最近,我国新采用的医疗卫生机构的统一标志为:带有白边的四颗红心围绕着白十字。四颗红心分别代表卫生人员对病人,对服务对象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这意味着,只有对病人,对服务对象有爱心、有耐心、有细心、有责任心的人才能行医。
《中国红十字报》编辑张田勘认为,医护行业完全可以看作是与飞行员一样对就职者有特殊要求的行业,“马大哈”肯定是不适合当医生或护士的。但是,我们在选择医学生的时候,只要高考过关,达到分数线,一般就能入学,只要能毕业就可以成为医生了。培养过程中也缺少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和作风养成及性格培养这样的课程,以致一些在素质上并不适合于当医生的人当上了医生。
我们不妨想想中国一代名医林巧稚20年代报考协和医科大学的情景:在当时的考场上,旁边的一名考生晕倒了,林巧稚主动停止了答卷而去救护考生。自然,她因耽误了时间而未考到理想的分数,但她用自己的行动实实在在地交了一份职业素质和心理测试的最好答卷。校方破格录取了她。
古代我国虽然没有正规的医学培训体制,但对从医者也有着十分严格的素质要求,绝不是什么人想从医就可以从医的。宋代林逋著《省心录·论医》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医生罗链著医书授给他的儿子,但有一天,他儿子喝醉了酒为人治病,罗链发怒说:“奈何以性命为戏?”就把他的医书烧掉了,没有再传给他的儿子,说明古人对从医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很严的。
对于医生的素质考核,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过去我们偏重于医务人员的技能培训,偏重于医务人员的学识水平,而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从医素质。在许多医疗事故中,肇事者不是没有医学常识,也不是没有诊疗技术,往往是责任心不够,细心不够,认真不够。右眼得病左眼开刀,这是什么技术问题?关腹腔时清点一下纱布、器械,这是什么高尖难的项目?割阑尾切子宫,这是什么技术失误?事实上,大量的医疗事故,不是出在技术上,而是出在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上,出在医务人员的马虎大意上。《医师执业法》已开始实施,许多地方在清除无证医生,实际上如果没有爱心没有责任心,你有再高的职称,再多的学识,照样能将病人置于死地。对那些缺德医生那些马大哈医生同样也应该驱逐出医务界,对他们的姑息就是对我们生命的威胁。
关注病人的权利
这是一个中国人过去很少考虑的问题,因为在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病人一直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在医院里,我们经常听到的就是医务人员的大声呵斥,看到的是医务人员的冷漠表情。
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时具有特殊垄断地位,医务人员与病人间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平等,无视病人的权利,侵犯和损害病人的健康利益和经济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按理说,病人就医是一种消费行为,作为服务单位的医院和服务者的医务人员,应该给病人提供最好最安全的服务。但实际上,现在的许多医院和医生对于病人几乎都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病人一切听从医务人员的摆布。国外提倡医生与病人讨论病情,共同研究治疗方案,而中国的病人,对做检查、开处方、医疗收费甚至到摘除器官那样的大型手术等医疗行为,连知道的权利都没有,哪还有商量的余地?
近年来,我国病人权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制的健全开始受到重视,其内涵也逐渐拓宽,但与病人应该拥有的权利与地位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维护病人权利的有关法制还不够完善。美国于1973年就制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