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并购,带血的利剑
要难,因为经济环境不一样。

    国外公司的股东和经营层是分离的,公司合并简单一点,两个大股东见面,喝杯咖啡一聊,感觉两个公司合并有利于股东财富最大化,那么就谈论一下股权价值,再选择一个总经理干就行,剩下的事情交给总经理办。

    中国的情况就不一样,并购也有中国特色。

    中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较晚,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是由第一代创始人控制的,多数民营企业的股东和经营层是合二为一的,他们既是大股东也是经营者。对大股东来说,控制这个公司本身是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不会单纯从钱这个角度来考虑,除非大股东自己有很多产业,想退出部分产业,否则是不愿意被控股的。

    而收购方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说是想形成自己的产业,核心问题还是想自己说了算,这导致中国并购第一步是控股权谈判,第二步才是价格谈判。

    国有企业也有类似的问题,国有企业领导名义上是归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管的,实际级别是和企业的规模成正比,规模越大,上级、上上级的领导关心就越多,政治平台就越大,那么企业领导人的政治关系网就厉害。因此,决定国有企业的重大问题,企业一把手比市长厉害是很正常的。所以除非是企业经营不下去、或者是自己能从收购中得到实惠,否则国有企业的领导也是不愿意被收购。

    这导致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很难。

    很多地方政府搞强强联合,想把自己管理的国有企业重组,但是经常失败,因为越是强的国企,基本上都是有一个强势领导,企业合并,两个强势领导整天内耗,还不如不合并。

    民营企业也是,基本上都是因为出现危机,资金短缺,没有办法,才愿意控股,否则宁为鸡头,不为牛尾。

    因此,中国的并购多数是强吃弱,强强联合极少。

    在中国并购史上,地方政府国有资产大规模转让是一次瓜分财富的盛宴,涌现出不少强势民企收购强势国企的案例,但是这种机遇已经成为历史。

    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重叠,这导致中国并购先天不足,要做大、要收购,必然要收购一些不良资产。华源集团产业整合为什么这么难?

    不是华源不懂投资、不会整合,而是先天不足,所以整合难度大。

    并购的环境

    并购也需要有相适应的经济环境,大环境不行,就容易失败。康凤模式的失败,也有早期并购环境问题,被并购企业接受不了现实,容易出现过激行为。

    企业要发展,资金是血液,中国的资金市场有很多对并购不利的限制条件。

    首先银行贷款体制有问题。

    比如你想长期贷款,你必须要上项目,有土地、有自有资金、有政府批文,最后还要办理抵押或担保,反正安全第一。

    你如果说我想要收购企业,那么不能贷款。你只能以现有项目申请流动资金贷款,然后把短期贷款用于长期投资。

    华源危机的一个导火线主要是并购上药贷款,如果这个贷款是五年、八年的,哪有什么危机呢?

    比如高科技企业,应该提倡轻资产运作,少投资固定资产,重点要在知识产权、技术等方面下工夫,但是如果你不投资固定资产,你就很难贷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银行的经营理念雷同,都是国有银行发展起来的,民营资本你进不了银行,就算后来的股份制银行,监管也是按国有银行监管的理念,管理人员还是原先的思维。

    实际银行也应该差异化或者设立特殊贷款机构,专门对高科技、产业整合等用途贷款,贷款利息可以根据风险调整,这样才能满足更多的市场需要。

    僵化的贷款体制不仅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简介 >江山争夺战·中国第一并购战财经纪实目录 > 并购,带血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