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

    王月清

    在中国佛教典籍中,《坛经》是绝无仅有的一本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典。它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生平事迹和说法内容的集录,由慧能弟子法海整理成书,成书时间大约于公元713732年。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的言教的著作才能称之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称作是论,以《坛经》冠名慧能的言教及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足见慧能禅宗影响之大。

    《坛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出许多不同的版本,近世发现的敦煌本是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坛经》的最早版本。后世最为流行的是元代的宗宝本,本文引文均据宗宝本。

    一

    《坛经》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心就是佛,不必到心外去求佛;顿悟即可见性,无需历劫修行,枉受辛苦;人世就是出世,不必到世间外求解脱。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坛经》的基本思想作一概说。

    第一,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在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问题上,《坛经》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心性本净。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坛经》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这样,心性的迷悟成为众生成佛的关键,众生与佛的统一,取决于人们当下现实之心。在《坛经》中,慧能提出即心即佛的观念,把心与佛等同起来,把抽象的佛性与具体的人心共为一体,把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据,化为现实的人心、完整的人格和人性。

    《坛经》中曾多处阐说即心即佛的观点: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我心自有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即心即佛的佛性论,把人性与佛性统一起来,提高了人们成佛的自信,有利于人们的树立信仰,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信众,来发明白心中被迷障妄念遮蔽的清净佛性,寻找自心的主人翁,找到自性真佛,从而把人们仰止佛陀的追寻落实到完成人格的切实修行中。这就有力地缩短了众生与佛、人格与神格的距离,把追求个性自由、完善的理想渗透到宗教理论与实践中。

    第二,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坛经》倡即心即佛,把众生与佛归结于自心,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于自心的悟与迷。在《坛经》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而在于个人的心中,自心不觉悟,即便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行善,都是做无用功。因此,识心见性、明心见性、自心的觉悟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而顿悟则是见性成佛的根本方法。

    《坛经》中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认为只有识心见性、明心见性,才能见佛性本自具足,才能明了自心本来是佛。它认为,见性不需要累世的修行,也不需要历尽许多阶段,人们当下的每一念心,都有可能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就是顿悟见性的修行观。

    《坛经》说: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众生与佛之间转换的关键在迷和悟,而迷悟之间的转化就在一念之间、刹那之间。因此,见性之悟,就是顿然之悟、豁然之悟。只要是悟,就是顿不是渐,也不是渐修,所以顿悟见性,见性成佛是不假修习的。

    《坛经》中还有不少有关顿悟的观点: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地。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慧能《坛经》倡导的顿教法门是南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坛经》的思想价值和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