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
   其次,《坛经》继承并发挥了非有非无的中道观。中道观于僧肇处就已发展到顶峰,其后的佛教宗派又作出应用性的发挥。如天台宗以三谛圆融统摄天台教义,惠能禅法中虽很少直接谈中道,但对中道思想却十分重视。《般若品第二》中说: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机缘品第七》中说: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也就是说,于空离空于相离相的中道智慧才符合真正的般若精神。这种即有即无、非有非无的中道思想又具体体现于《坛经》的三无思想、二谛观及三科三十六对禅法之中。

    三无思想即无念、无相、无住。《定慧品第四》中说:无念者,于念而无念。于著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无住者,人之本性。于诸法上,念念不往,即无缚也。此是以无往为本。三无思想的实质就是既不离诸法,又不执著诸法,即有即无;既要看到诸法的空性,又不可执著于空,非有非无,如此才能证入般若实相。无住无相本是《金刚经》中的重要概念,惠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出无念这一概念并把它与佛性联系在一起。《定慧品第四》中又说: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即是念之体。般若由无相无住进入无念从而勾通真如自性,因为真如本为无念之念。

    二谛指真、俗二谛。按中观学理论,既不可执著于世俗诸法,必须认识到诸法的性空,又不可否定诸法的幻有,而是借假修真,不离假而求真。《坛经》倡导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反对人们执著于佛教经典。《般若品第二》中说: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两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身不有。但是,惠能又反对完全排斥经典。《机缘品第七》中说: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离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文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正确的做法是既依经典,又不执著于经典,深入到经典的本义之中,反观自心。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坛经》中不离世间觉的修行观也体现了这一思想。出世不离世,入尘不染尘,在滚滚红尘中即身成就。

    三科指阴、界、入三方面,它是惠能禅学借用唯识学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划分。阴也译作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界指十八界,包括六尘、六门、六识;入也译作处,指六根和六境。世界万法可以以三科作总的划分,而其中又有三十六对之分。语言法相十二对,外境无情五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总计三十六对。例如,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邪与正对,痴与惠对。[vii]惠能对世界万法二元对立的划分实际上是让人们超越世俗二分对立的思维,帮助人们出没即离两边,以达到究竟二法尽除,达到直契本性的境界。这是惠能非有非无中道观在具体禅法上的应用。

    惠能禅法中道观要求离两边而处中道,能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则可由无相、无住进至无念而得现自性。般若以现性为宗极,但无相、无住与无念并非循序渐的关系,而是体(无念、真如)用(无相、无住)一如的关系,即体即用,一心无相,则同时具足无注无念;一心无念,自性得显,则同时无相、无住,其内在的根据则在于其特有的佛性论。

    三、非有非无的佛性论

    惠能禅学在佛性论上主张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和佛性清净,但这也是竺道生以后中国佛性论的主流思想。惠能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论《坛经》思想对般若与佛性的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