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试论《坛经》的禅学思想
心即真心,清净、觉悟,真心同时也是妄心,染污烦恼,所以慧能认为:无明烦恼与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故云:菩提本清净,起心即是妄,净性在妄中,但正除三障。从而形成了烦恼即菩提的说法,而它们二者的关键在于一个转心而没有一个可断的烦恼。宗密曾说:迷起一切烦恼,烦恼也不离此心,悟起无边妙用,妙用亦不离此心,妙用烦恼,功用虽殊,在迷在悟,此心不异,欲求佛道,须悟此心,这迷悟一体的心,即是禅宗核心思想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根源,那么《坛经》中的心是不是唯心系的真心呢?一般慧能是不即真心意义上使用心这个概念的,因为心并不能表达他的真心思想。心是就凡夫说,真心是就悟后而言,而涉及到真心、佛性等问题时,一般都是用性来表达的。如《坛经》中曰: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自识本心,是见本性,又曰: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本性常起正见,何不从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由此可见,慧能是把自心与本性联系在一起的,从现象的自心入手,达到本质的本性(真如佛性)的领悟,也就是识心见性,识心为用,见性是体,从用上见体,从体上显用,体用不二,不即不离。在迷为心,在悟曰性,心性同体,而用有别。

    心之与性,是对立、统摄、依存与同一的关系。对于心性论,慧能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从心是地,性是王来看,似乎心性一分为二,其实是在说明身心与性的依在存关系。心无性无以存,性无心无以在,性必依心而居,心必依性而有。所以欲见本性,必识破自心,始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所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由于心性在解脱论上,本质是一回事,所以《坛经》中有时说心是佛,有时说性是佛,有时说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所以在强调心性的关系时,也十分强调从心开发本性,也就是识心见性、顿悟成佛。这种同一的思想在意义上有两个方面:一是就众生的证悟解脱身来说,心性是同一的,如:识心见性,即悟大意。二是从含容万物来说,心与性也是同一的,万事万物皆是心性所显现,这种心性论在禅宗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慧能心性论的思想导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宗旨,然而见性一词指什么呢?见性,即是开发自性,彻见自己本来的心性,自觉到本来具有佛性。达磨《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见自性,性即是佛。日本永平道元禅师曰: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相,众生之心性也。这些都说明了见性即是见佛性。慧能也是位佛性论者,他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他的解脱论就是以佛性论贯的摄的,然而在《坛经》中,却只有五处讲佛性:如: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人即有南北,佛性无南北,身与和堂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而在《坛经》中占了主导地位原却是自性一词,如: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所以说从《坛经》上看,似乎并不重视佛性,佛性只是在众生成佛的因性上被使用,并不是本原实体的真如义。而在《别传》中佛性一词却俯首可拾,但也是从佛性不二的角度去发挥的。而自性一词却与清净心、本心、如来藏、真如、实性、法性等词等同起来,如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见。到了后来慧能的弟子神会,又用佛性而不用自性。那么佛性与自性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概念呢?《大般涅经》卷二十七说:佛性者,即是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种子。所以佛性,即是佛种性,指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种子。这在敦煌本《坛经》中可以找到佐证,如无情无佛种,即是说佛性是有情才具有的,无情具有法性,而不具有佛性,当然佛性就不能代表本性了,然而在《坛经》中又说:佛性常清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目录 > 试论《坛经》的禅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