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创业奠基
冈茅坪后,在宁冈县党组织和袁文才的帮助下,在茅坪的攀龙书院里创办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所医院——茅坪后方医院。院长曹嵘,党代表赵发仲。

    说是医院,其实很简陋,条件极差,缺医少药。据当时任职的老中医赖章达回忆:“毛主席1927年10月(割禾后)来到宁冈,卫生队设在茅坪,有40人左右,红军医院在攀龙书院。中医赖干华、陈金(湖南人),西医吴鹏飞。11月参加的有赖章达、黄少古(茶陵)、谢贻阶(茅坪)三位中医。现小膳厅是中医医疗室,轻伤员、担架队住楼上,床铺摊在楼板上。起初伤病员只有四五十人,伤员用的中药靠大陇、滩头药店供给……药空了,我们便上山挖了70多种土产草药,有银花、土茯苓、木通、麦冬、金英子、茴香、车前草、五瓜皮、厚朴等。1928年4月,毛主席发动打永新……缴到400多担药放在茶山源(当时,部队的药库设在茶山源——引者注),这时药材丰富了,部队、群众都来此买药。”

    据1928年5月调入茅坪后方医院工作的肖明回忆:“当时的茅坪红军医院里面有队长(姓莫,广东或广西人),党代表姓叶(湖南人,长征时牺牲)。下面还设医务室(有2个中医和2个西医,一个医师姓曾,还有一个中医,脚有点跛),看护排有10多个人,排长姓范,湖北人,担架排10多个人,事务排有10多个人,管理后勤等事务工作。医院可以容纳四五十个病人,进进出出的病人比较多,当时从永新送来的伤兵比较多。医院的药材十分缺乏,虽然各地党组织想方设法冲破重重困难,把升汞(治枪伤用)、碘片等西药送到根据地里,但总是不够用(一般是先送留守处,再由留守处分到医院和连队里)。因此,医院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和附近的群众上山采草药。采药时,由懂的人采个标本,然后大家照样子采。当时用中草药一般的病都能治好,洗伤口用盐水洗,硝盐也能用,但要过滤才行。”

    为了解决医疗困难,边界党曾多次向湖南和江西省委以至党中央报告,请求送几名西医和一些药品来,但未能如愿。为此,医院的医护人员只好自己动手,用竹子制成镊子、软膏刀、软膏盒等,用消过毒的剃刀代替手术刀,用土布代替纱布,对用过的纱布洗了又用,用完又洗,直至完全不能用再废弃。

    对医院的这种艰苦状况,当年派往湘赣边巡视的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于1928年7月向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也曾提及:“军中生活……医药—买药困难,伤兵很苦……”毛泽东于1928年7月4日代表中共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军委《向中共湖南省委的报告》中也说:“伤兵增至五百,欲冲往湘南去,则军心瓦解,不去又不能,此亦最大困难问题之一。”

    毛泽东对红军医院的建设甚为关心,经常去看望伤病员和医护人员,问寒问暖,还把当地群众送给他的鸡蛋转送给伤病员吃。靠着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红军医院不仅是医治疾病的场所,而且成为一个政治大课堂。至今,还流传着许多这方面的动人佳话。

    后方留守处的设置

    在建立红军医院的同时,工农革命军还在茅坪建立了一个后方留守处。留守处设在茅坪的象山庵。留守处主任是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副师长余贲民。

    何长工在《秋收起义和引兵井冈山》中说:“在古城会议上,决定要在茅坪设立一个后方,把卫生队放在那里,要安下家来。第二天我与曹嵘同志带100多伤兵来到茅坪,把他们安置在攀龙书院。这是我军第一个后方留守处。”罗荣桓在《秋收起义与我军初创时期》中说:“南进到宁冈古城后,毛泽东同志召集了古城会议……由于地方党组织的帮助,还建立了一个后方。”1971年4月19日宁冈县老革命干部座谈会认定:“茅坪的红军医院是部队一来茅坪就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简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目录 > 第三章 创业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