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


    会上要求各地苦战3年,使大部分面貌基本改观,在5—8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20年要完成的目标(这个纲要刚刚通过不久,正在掀起讨论和贯彻的高潮);用5—10年使各省、自治区地方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实现国家工业化)。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跃进号角正式吹响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人,都还能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怎样轰轰烈烈的年代!又出现过怎样的狂热和扭曲。全国上下,东西南北,各行各业,在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带领下,在社会上进行了反右派斗争和党内批判反冒进的鞭策下,跃进、大跃进、特大跃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农村合作化不久,更高一层生产关系的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又迅即铺天盖地涌向全国。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中国似乎已经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鼓动起的热浪,把大部分领导和群众的头脑也燎得热涨起来。人们似乎认为,只要鼓劲再鼓劲,赶上英国已不在话下,一穷二白的帽子一下子就会被扔到太平洋里去。就是理想中的那种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资极大丰富,消灭了三大差别(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能够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在这一代人手上实现。“五年内实现共产主义”,甚至“三年实现共产主义”的标语口号,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街道处处可见。一些老共产党人也极度兴奋地以为,他们能够活着见到共产主义的到来……。

    在这种热涨的空气下,什么经济基础,什么科学分析,什么客观规律,都统统不在话下。“没有办不到,只有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提出了;小麦亩产两千斤、7千斤、13万斤,一直到水稻亩产30万斤、番薯亩产100万斤的“卫星”很快放出来了;一个山梨20多斤,一根大葱3斤6两,一粒蚕豆7两多,一头母猪共下了200多只猪仔,一只鸡两个钟头就下8个大鸡蛋……“奇迹”一批批地涌现。人们已经在担心:粮食这么多,吃不了怎么办?

    问题不在于群众的狂热,人们要求迅速改变落后的愿望是真诚的,他们为之而拼命苦干是出自内心的,问题在于指导他们的方针和政策。在大跃进时期,党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出了错误,违背了客观规律,搞起主观主义的高指标,随之又刮起了一股瞎指挥风、浮夸风和“共产”风。

    本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确已创造了奇迹般的伟业。1957年,在经过调整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已比较协调,成为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效果最好的年份之一,实现了钢产量535万吨,粮食产量达3700亿斤以上。这充分证明中国有可能比其他国家,包括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也应该发展得更快一些,同时也为今后更快一些地发展打下了基础。问题在于,新中国的航船,毕竟是行驶在小生产的汪洋大海中,在一穷二白的落后农业经济条件下,什么叫更快?快的基础是什么?怎样发展才能更快?快的规律是什么?快到什么程度才是可能、可靠和稳妥的?很可惜,这些问题没有被最高决策人所重视。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的刺激下,毛泽东主席又站到第一线,把工业生产大跃进推向新高潮。原来,国家经委向国务院的建议中把1958年钢产量指标定为624万吨,生铁定为732万吨,钢材定为482万吨,分别比1957年增长19.2%、24.9%和13.1%。即使按当时的标准,这也已经是大跃进了。但毛泽东为各地各行业群众的冲天干劲和对党、对领袖的狂热拥护所感动,想到农业可以创造奇迹,为什么工业不能大搞群众运动,也创造出奇迹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贾拓夫传简介 >贾拓夫传目录 > ○九、实事求是 反对浮夸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