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又一次起草《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工作,从1980年3月正式开始。

    从这时起,至《决议》通过,整整花费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这一年零三个月,胡乔的主要精力就耗费在《决议》上。

    他陷入对毛泽东的沉思、反思之中。这一段历史,他是在毛泽东身边亲历的。所幸他因病自1961年8月起休养,没有卷入毛泽东晚年“左”的狂潮,“旁观者清”,也就看得更清楚些。不过,即便如此,胡乔木也曾经陷入困惑。

    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的郑惠,举了这么一个例子:

    1980年5月16日,给少奇同志开追悼会,要写一篇社论,郑重说明过去批判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贼,都是诬蔑不实之词。在当时这篇社论很难写。这时乔木出了个主意,叫《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真是费尽心机。这样一写,发表后,很多人说,明明错了嘛,还要恢复什么本来面目?为什么不能干脆说错了呢?

    这个例子生动地说明,当时的胡乔木,既想纠正毛泽东的晚年严重错误,但是又处处要维护毛泽东的威信。正因为这样,就连为刘少奇的冤案平反,也要说成是“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

    这也表明,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最大难点,就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起草工作是在邓小平、胡耀邦的主持下进行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写作,颇为艰难。虽说最后通过的《决议》三万五千多字,然而写了一稿又一稿,光是提供各种会议讨论的文稿就有七稿之多。如果把起草小组本身的讨论、修改加上去,不知改了多少稿。

    最初,写的是提纲。1980年3月19日,邓小平看了提纲说:“感到铺得太宽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集中一些。对重要的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的语言要多,当然要准确。”

    1980年6月27日,邓小平对起草小组说:“决议草稿看了一遍。不行,要重新来。……整个文件写得太沉闷,不像一个决议。看来要进行修改,工程比较大。”

    于是,按照邓小平的意见,重改一稿,于1980年10月交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各部门党员领导部四千人讨论,讨论了二十天。10月25日,邓小平说:“决议讨论稿的篇幅还是太长,要压缩。可以不说的去掉,该说的就可以更突出。”

    198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书记及部分老同志五十多人讨论《决议》。这时,3月18日,邓小平对起草小组说:“决议稿轮廓可以定下来了。”

    此后,又反覆讨论,修改。陈云提出,专门加一段,“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直至1981年6月22日,邓小平才对起草小组说:“这个决议是个好决议,现在这个稿子是个好稿子。”

    五天之后——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决议》。胡乔木总算结束了一项重大的文字工程。

    《决议》澄清了混乱的思想,提出了跟华国锋政治报告截然不同的论断,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决议》对“文革”彻底否定。指出: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对于“文革”的彻底否定,当然也就涉及了对于毛泽东的评价,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决议》掌握了准确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简介 >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目录 > 又一次起草《若干历史问题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