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五九旅创造奇迹
    使用军队和文职干部生产不是件新鲜事。1936年,埃德加·斯诺曾报道了一种“星期六突击队”的方法,“每个苏维埃干部、红色游击队员、赤卫队员、妇女组织,以及附近的红军部队,都被动员至少干一天的农活”。

    但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一种生产运动,是由部队系统首先开始的。起初,萧劲光领导下的八路军留守兵团的一部分部队在战斗之余,从事农副业生产,种菜、养猪、打柴、做鞋袜等,从而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毛泽东肯定了这一做法,要求推广到留守兵团的所有部队,让战士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

    在大生产运动中,三五九旅是一面旗帜,并创造了著名的“南泥湾精神”。

    三五九旅是1939年秋季,奉命从晋西北前线回到陕甘宁边区,担负保卫党中央,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任务的。

    1941年3月,三五九旅又奉命开进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是地处延安东南90华里的一处山川,方圆约100平方公里,是延安的南大门。那里从前也曾是个人烟稠密的地方,只由于近百年来兵荒马乱,导致该地区成为人迹罕至、草木丛生、荆棘遍地、鸟兽纵横的荒野。

    1940年冬,朱德提出了部队实行屯田的主张,指示部队在不影响战斗、训练的情况下,实行垦荒屯田。他多次到南泥湾踏勘,认为在那里屯兵具有战略价值,而那里土质肥沃,适宜开荒种地,把它确定为部队的屯垦之地。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一把锄头一枝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三五九旅分四批开进了南泥湾。

    陕北的三四月,冰河刚刚解冻,从塞外吹来的北风仍寒意十足,而南泥湾除了遍地的荒草和茂密的山林外什么都没有。可三五九旅的英雄们一点也不畏惧,他们有的是办法:

    没有房子住,他们用树枝和茅草搭成“帐篷”,挖出窑洞。

    没有粮食吃,他们就翻山越岭到百里外的延川、延长去背粮;每天定量的半斤不够吃,就派人打猎,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缺少生产工具,他们四处找来废钢铁,自己打铁,制造工具。

    不懂耕作,就虚心向老农请教……三五九旅制定了边生产边训练的计划,农忙时生产,农闲时练兵,旅部领导提出了“不让一个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的口号。上自旅长,下至勤务员、炊事员,一律参加生产。

    雄杜林森在一起王震旅长带头开荒,双手打出血泡,战士们劝他休息,他幽默地说:“轻伤不下火线!”后来一位到边区采访的记者赞叹:“他的双手也像他的部下一样,由于劳动而生满了老茧。”

    七一八团的团长陈宗尧和政委左齐因表现突出曾受到毛泽东的表扬。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的报告中深情地说:

    “陈宗尧同志是八路军的团长,他率领全团走几百里路去背米,他不骑马,自己背米,马也背米,全团指战员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人人精神百倍,无一开小差。左齐同志是该团政治委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他拿不起锄头,但在营里替战士们做饭,挑上去给战士们吃,使得战士们感动得不可名状。”

    这对共产党以外的军队来说,的确是不可思议的。而三五九旅正是靠着这种上下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取得了南泥湾屯垦乃至整个大生产运动的成功。

    在干部们的带动下,三五九旅官兵干劲冲天,南泥湾这块久已沉寂的荒川,到处是刀劈斧砍、镢头铲地的响声和将士们欢快的笑声、豪迈的歌声。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叫累。

    部队还开展了劳动竞赛,班与班、排与排、连与连、营与营之间展开竞赛,一时捷报频传,使开荒进展不断加快。

    刚开始,陈宗尧这个团的175名劳动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色大本营·延安简介 >红色大本营·延安目录 > 三五九旅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