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提着脑袋冒险访问延安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骨灰的一部分安葬在北京大学内。这是1936年他去西北探险旅行的出发点,也是1937年他整理资料写作《西行漫记》的地方。

    1936年7月,斯诺和一名美国医生马海德冲破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经过长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险,来到陕北。斯诺的到来,引起了陕北的轰动,并受到了共产党高层领导真挚的欢迎。

    完成这次西北之行的壮举后,斯诺悄悄回到北京,全神贯注于他那部举世惊人之作《西行漫记》的写作。借助于斯诺的手笔,一些鲜为人知的中国红军的英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展现在世人面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也都栩栩如生地被描绘了出来。《西行漫记》出版后,轰动了全世界。正如美国外交官谢伟思所说,“《西行漫记》这本书,‘为全世界揭开了一个帘幕,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未来的中国’”。

    即使在50年代,美国国内反共最猖獗的时期,斯诺也没有停止对红色中国的正面报导。由于全面真实地报道中国共产党,他和家人在美国受到了迫害和诬蔑,但斯诺没有放弃他的事业。

    正如其妻海伦·斯诺所说:“他现在发现了毛泽东,不仅为他自己,而且为中国人民发现了这个人。这是真正的没发现的新大陆。他终于面对真正的中国,认识了中国。这是中国百分之八十人民的天然领袖,是一位自己已经宣称要起这个作用的人。”

    1936年,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由于国民党实行严密的军事、经济、新闻封锁,红军基本上不为人所知。

    1972年2月,斯诺在瑞士患了癌症。毛泽东听到消息后,深感悲痛,立即派斯诺的老战友马海德和中国医疗小组去护理他,直至他逝世。在斯诺病重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黄华专程从纽约赶赴瑞士,守护在他的病床边。斯诺在弥留之际,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热爱中国。”

    毛泽东如此无话不谈,当然有他的考虑。他是要把想告诉世人的事情,交托给一个值得信赖的外国人,借斯诺的如椽之笔,向外部世界,宣传、介绍中国共产党、红军、苏维埃运动。

    真相终究会被人报道出去的。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向外界报道这个真相的人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美国记者,他的名字叫埃德加·斯诺。

    “延安,一座不算大,像钢铁一样的山城。一条河水似的南北大街,已经修起了石路。平坦的道路上,整日价奔走着紧张的人群。南方人、北方人,外国人,多穿起灰色的军衣,汇成了一个可钦的巨人。……老百姓沉醉在欢悦和惊奇中,同穿灰军衣的人们结合着,交流着,把这座古城改造为繁华的新市,欢谈伴着欢谈,惊呼逐着惊呼,延安的空间,每日振荡起各地的方言土语,各种的声调腔音,还不时有异国人在欢笑,呼叫,畅谈。不同国度的人到这里来了!不同省县的人到这里来了!不同地方的人到这里来了!都踏上了这一块相同的土地!延安,仿佛一块巨大的吸铁石,把一切坚硬强壮勇敢如钢铁的人们吸引来了!”

    与陈毅的诗歌相呼应的还有当时的一篇散文。它将小小延安城的吸引力描写得入木三分。

    斯诺非常欣赏毛泽东,在他眼中,毛泽东是一个有特殊领导才能的人。他有深刻的民族主义特色,相信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有林肯型的特点,工作坚决,勤奋,对知识如饥似渴,对下属随和,没有领导架子。总之,在他见到的领导人当中,毛泽东是罕见的一位。

    上海的美国总领事高斯虽然认为斯诺亲共,但他相信“斯诺提供的中国苏维埃运动的情况是最全面、最权威和最新的,应该引起领事馆的充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色大本营·延安简介 >红色大本营·延安目录 > 提着脑袋冒险访问延安的第一个外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