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迪克西使团”延安印象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宣告了美国“远东慕尼黑政策”的彻底破产。从此美国开始了它对华政策的转变。中国抗战之初,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只注重国民党政府,对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没有放在眼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敌后战场的生机勃勃与正面战场的节节败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共产党领导的这支抗日武装。

    何况去过延安的美国新闻工作者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都以称赞的态度报道了他们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这更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注意。

    在促成美国和中共直接接触方面,两位年轻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戴维斯起了重要作用。

    谢伟思、戴维斯他们都出生于中国的四川,都是美国传教士的儿子,对中文都比较熟悉。尤其是谢伟思,用英语和汉语表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中国通”。他们富有思想,看事客观、公正。后来,他们都被吸纳到史迪威的总部工作,负责搜集中共的情况。对中共的情况收集得越多,他们的感情越是倾向于延安。

    在一次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谢伟思这样说道:共产党在中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国民党才是个腐朽、僵化的反动政权。由此他们向美国当局大胆建议,美国应该派遣军事观察团对延安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共产党控制的地区设立领事馆。戴维斯更进一步进言,应该由总统直接向蒋介石提出要求。

    他们的建议被采纳了,1944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真的正式向蒋介石提出了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的要求。

    国民党一如既往,对派遣军事代表团前往延安的建议,千方百计阻挠拖延。

    国民党在豫湘桂战役中的大溃败,使美国对派遣军事代表团赴延安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蒋介石施加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蒋介石害怕与美国人闹翻,不得不同意此事。

    关于代表团的名称,重庆和延安又一次出现了分歧。国民党想讨好美国,认为美国是中国抗战的领导,主张将“军事代表团”改名为“军事视察组”。反映了一种主从关系,一种主子和奴才的关系。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策,不认为美国是我军的上级领导,坚决不同意国民党的这种要求。最后,经三方协商,将名称定为“美军观察组”。

    美国人喜欢给他们的行动计划取代号。他们将这次行动的代号取名为“迪克西”使团。“迪克西”是叛逆者的意思。因为在美国人眼中,共产党是蒋介石的叛逆者。

    虽然被视为叛逆者,延安方面对美军派观察组的到来给予了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延安第一次接待以官方名义来延安的代表团。党中央在《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中指出:

    “这次外国记者、美军人员来我区及敌后根据地便是对新民主主义中国有初步认识后有实际接触的开始。因此,我们不应把他们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对于美军观察组的来访,延安方面做了悉心准备,并明确了三项原则。第一,我们同美国的关系,不是奴才与主子的关系,而是同盟国盟友的关系,在政治上是平等的,我们不做无原则的让步;第二,对他们的服务,既要热情周到,也不要铺张浪费;第三,任何外国人必须尊重我民族的尊严和风俗习惯,不得把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搬到中国来,更不能搬到中国革命圣地延安来。我党干部和群众要维护国格和人格,在与他们的交往中,既要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胸怀、气魄,又要不卑不亢,掌握好交往的分寸。

    观察组两批成员分别于1944年7月22日、8月7日抵达延安,每组9人,观察组不是由驻华使馆领导,而是归属于史迪威的军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色大本营·延安简介 >红色大本营·延安目录 > “迪克西使团”延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