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摆下“鸿门宴”
,经过新闻舆论的炒作,从重庆抛到了延安。
8月14日,8月20日,8月23日,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延安作何反应?延安作何对策?延安要不要和平?
顿时间,全国人民的视线,国际舆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延安。
8月22日,《大公报》社论开头第一句话就写道:“抗战胜利了,但在胜利的欢欣中,人人都在悬注延安的态度……”醉翁之意不在酒,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渝共商国事,并不是真正希望和平,但他把理由说得冠冕堂皇,调儿唱得一次比一次高,言语一次比一次坦诚,舆论攻势一次比一次强劲。
原因很简单,如果毛泽东不去,他就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把“不要和平”的帽子扣到延安的头上。
据说,蒋介石的这个高招来自政学系头目之一,时任国民党政府文官长的吴鼎昌。据说这事儿做得很秘密,作出决定前不但未找陈立夫、陈果夫等人商量,甚至连他的秘书陈布雷也未曾预闻。
事实上,蒋介石这样做也是在窥测了延安的动静,分析了毛泽东的态度之后做出的。他们的大胆相邀、他们的穷追不舍,基本上是建立在毛泽东不会离开延安的判断上的。
他们的判断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整整8年的抗战中,毛泽东从未离开过延安,他虽是国民会议参政员,但他一次也没有到重庆出席过参政会。现在国共关系紧张,他更不会到重庆去。此外,从国民政府驻延安的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处发出的消息看,毛泽东“似有懦怯之意”。
国民政府驻延安联络参谋是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向八路军总部派出的。按照规定,联络参谋的任务是:加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与八路军的联系,了解八路军在前方作战的情况,了解八路军各部在战争中的实际损耗,并使之得到及时补充等。但是,国民政府的联络参谋基本上不干这些工作,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收集延安的各种情报,并秘密报告重庆。延安方面,当然知道这些所谓联络参谋都是国民党政府插在边区的耳目,但为了顾全抗日大局,仍对他们以礼相待。
8月14日,毛泽东接到蒋介石发出第一封邀请电报后,在延安接见了周励武和罗伯伦,并明确地告诉他们,他目前不准备离开延安。
周励武、罗伯伦自然很快将这次接见的情况告诉了重庆,并根据他们二人的主观判断给重庆提供了一个毛泽东“似有懦怯之意”的信息。
可重庆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假戏真做”,却让延安在关键时刻来了个“将计就计”。
接到蒋介石第三封邀请电的第二天,毛泽东一改初始态度,决定接受蒋介石的“挑战”,复电重庆:
“梗电诵悉。甚感盛意。鄙人亟愿与先生会见,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俟飞机到,恩来同志立即赴渝进谒,弟亦准备随即赴渝。晤教有期,特此奉复”。
当然,毛泽东作出这个决策之前,已经把一切工作都布置妥当了。首先,他借美国的飞机已将各大战区的主帅从延安送回了他们的岗位;再次,他将自己的党中央主席的岗位也作了安排,指定在他离开延安期间,这个岗位由刘少奇代理,同时增补陈云、彭真为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虽然毛泽东的安全已有苏联、美国作了担保,但毛泽东还是作好了自己回不来的准备。
毛泽东的“弥天大勇”,不但为共产党赢得了民心,赢得了舆论,而且为他自己日后在重庆表现个人魅力争得了关键的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