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通篇
按大小以别尊卑。璧:一种平而圆,中央有孔,边大倍于孔的贵重玉器。受圭璧之敬:指受到高度的尊重。
【译文】
不通的人,也能自己供养自己,做官也能得到高官。地方长官就像齐大夫高子样昏庸,怎么能识别他们呢?他们靠时运积下了些功绩,因为天命当了官,不通古今,由于地位高而被看成贤人,他们与通人当官的手段不一样,怎么才能识别通人并以破格提拔来对待他们呢?地方长官没有像右扶风蔡伯偕、郁林太守张孟尝、东莱太守李季公之类人,心中本身通达明白,博览古今,所以他们尊重通人就会见尊贵的客人一样。燕昭王为邹衍扫地,那他唯独承受的是什么天性呢?东城令董仲绶知识称得上是儒家最杰出的人,海内外都称他是通人,所以他待人时能识别出特别突出的人,因此钟离的产公能以一个普通百姓而受到高度尊重,这是由于董仲绶对产公了解得很清楚。这样看来,能被了解,普通石头也会发光冒气;不被了解,即使是金玉也没有光泽。
【原文】
38·15自武帝以至今朝(1),数举贤良(2),令人射策甲乙之科(3)。若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丁伯玉(4),策既中实,文说美善,博览膏腴之所生也(5)。使四者经徒能摘,笔徒能记疏(6),不见古今之书,安能建美善于圣王之庭乎?孝明之时,读《苏武传》,见武官名曰栘中监(7),以问百家,百官莫知。夫《仓蚍之章,小学之书,文字备具,至于无能对圣国之问者(8),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木”旁“多”文字且不能知(9),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刘子政之知贰负,难哉!
【注释】
(1)今朝:指汉章帝时。
(2)举贤良:汉武帝时开始的一种选官制度,规定由地方官吏推举一些品行贤良的人进京考试后做官。
(3)策:竹简。射策:一种考试方法。把题目写在竹简上,由考生抽签解答。甲乙之科:参见3·3注(12)
(4)丁伯玉:人名。疑西汉时人,事迹不详。
(5)膏腴(yú鱼):肥厚的脂肪。这里指内容丰富的书。
(6)记:疑是衍文。上文“经徒能摘”,与“笔徒能疏”正好对文,可证。
(7)栘(yí移):汉时马厩名。栘中监:管马的官。
(8)圣国:对统治者的尊称。这里指汉明帝。
(9)文:本书多有“之字”连文,故疑“文”系“之”误。
【译文】
从汉武帝到本朝,多次举贤良,让人们通过“射策”考试,分甲乙科录龋像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丁伯玉等,竹简上的题目他们全部能准确地回答出来,而且文章内容完善形式优美,这是他们广泛阅读内容丰富的书籍得来的。假使他们四人读经只能摘录句子,动笔只能给经书作法,没有看过古今的其他书籍,怎么能在圣王的朝庭中写出好文章来呢?汉明帝的时候,他读《汉书·苏武传》,看见武职中有名叫“栘中监”的,以此询问各位官吏,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其实《仓蚍是本文字学的书,上面文字都齐备,至于各位官吏不能回答国君提出的问题,这都是因为凭命好和升官簿升迁的人多在朝廷做官的缘故。“木”旁一个“多”字尚且不知道,他们要想达到像董仲舒知道重常鸟,刘子政知道贰负尸,那太难啊!
【原文】
38·16或曰:“通人之官,兰台令史(1),职校书定字,比夫太史、太柷(2),职在文书,无典民之用,不可施设(3)。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4),名香文美,委积不绁(5),大用于世(6)。”曰:此不继(7)。周世通览之人,邹衍之徒,孙卿之辈(8),受时王之宠,尊显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