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红军说明书
(红军普通士兵的标准像:一男性红军士兵形象,一女性红军士兵形象)
配图的红军士兵装备说明词:
*军帽为缀有红色五角星的八角式列宁帽。红四方面军的军帽比红一方面军的稍大。因此在两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的人被叫作“大脑袋”,红一方面军的人被叫作“小脑袋”。
*平行四边形的红色领章
*灰色棉上衣。秋冬衣服后来成为紧缺物品,例如途中有些部队棉上衣不够,战士们只好轮流穿。
*皮带
*子弹袋
*干粮袋
*利于行军的绑腿
*腰上大搪瓷杯子(里面塞着牙刷和毛巾)
*10天的干粮
*2-3双布草鞋
*出发时红军战士平均每人携带100发子弹,1枝步枪,1把刺刀,2-4个手榴弹
1934年开始长征的红军经过国民党部队连续5次的围剿,已经元气大伤。新补充的农民出身的战士占了绝大部分。这些战士的内心或许充满了仇恨和革命的浪漫情怀,但他们走在一起,从外形上看,却并不像一支正规部队。
英国籍传教士R·A·勃沙特在贵州境内曾经路遇长征中的红军。他这样描绘第一眼遭遇到红军的场景:“这些人都戴着相同的帽子和佩戴着红色标志。帽子的顶很大,有点像西方赛马骑师帽。他们穿的衣服则很杂乱,简直一个人一个样。他们来自乡下的小村,衣服是随手弄来的而又根本不注意布料颜色,其中有蓝、灰、紫 、绿、黄、黑色等等。”这些红军是用江西方言和勃沙特交流的。
此时的红军在之前已经经历过了无数磨难,几乎不成形状。人员伤亡,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这是一支军事史上也堪称奇特的部队。从出发前到最后建立新的根据地,红军的人数、打扮、装备在行进途中不断发生变化。
一份拼接而成的红军档案:长征之前
长征出发时的红军战士,大多数在17至30岁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青少年组成,约54%的战士都在24岁以下,而将领的平均年龄也不超过30岁,非常年轻。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士兵大部分为江西籍贯。此外福建和浙江籍贯的红军也占较大比例。在长征期间沿途“扩红”(招收新兵),湖南籍、四川籍、贵州籍的红军不断增多。
参加红军的人的身份有雇农、工人、中学生、小商贩等等,绝大多数是农民。参加红军的许多人是因为生活艰难、没吃没穿,不愿受压迫。当然也有一些逃婚以及讨厌了在古老的农村生活的一些乡绅,只有极少数的人相信他们是为了寻找革命真理。那时候,马克思、列宁只是少数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生活的革命党人以及精英们的圣经。遥远的俄罗斯那时候还叫作苏联。是一个更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红军主要是步兵,只有少量的骑兵、炮兵、工兵及通信兵分队。当时的组织体制和编制也不统一,通常是按方面军、军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进行编组。武器装备则主要取之于敌,使用缴获的步枪、机枪、轻型火炮和自制的长矛、大刀等古老兵器同敌人作战。在建军之初,红军废除了封建雇佣军队的管理方法,实行人民军队官兵平等、经济公开的民主管理制度。
据1934年春季的一次统计,红军第一方面军的阶级构成是工人占30%,农民占68%,其中农民中的大多数(不少于77%)来源于苏区当地,而国民党的逃兵和叛兵不超过4%。创建于1927年革命处于低潮之时的最初的红军由前国民党官兵、游民、贫苦农民等组成。
上世纪30年代初,红军的发展令人惊异,每年的数量翻倍递增。《剑桥中华民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