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红色国家大搬迁
生产,并动员人们将留存的或拾到的子弹、弹壳、铜、铁等金属作价卖给政府,以做武器生产的原料。这些收购都有数据:从6月到8月的三个月间,共收到铜8.2万斤,子弹壳1.82万斤,子弹14万发。

    此外,还发动苏区群众收集被毯2万床,棉花8.6万斤,草鞋20万双,米袋10万条。以上统统运往兵工厂加工,而所有红军的各兵工厂和军服厂都在加班突击生产。

    还有药品,中央外贸总局两个月内突击采购了价值10万元的中西药品。中央财政部突击筹款150万元,还将过去保存的“秘密金库”的储备金全部取出,以备军用。

    不管是仓促还是准备充足,这都是一次把整个苏维埃共和国挑在肩上的大搬迁。毛泽东后来嘲讽地形容:“就像大搬家一样。”而埃德加·斯诺则浪漫地称之为“整个国家走上征途”。

    资料:先后出发长征的四支红军队伍

    由于分别处在敌军的分割、包围之中,四支红军部队在举行长征时,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亦大相径庭。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2万5千里,历时1年,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

    第二支是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1万余里,历时近1年半,曾三过草地,转战川、康、甘3省。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至宁夏的兴隆镇、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2万余里,历时11个月,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宁、陕共10省。)

    1934年,集结于湖南的国民党一部出发前的情景。红军转移湘西时,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司令, 指挥薛岳、周浑元两部负责“追剿”,又命陈济棠、白崇禧等部进入粤、湘、桂边堵截。

    1935年,追击红军的国民党部队穿越湖南城镇,大批群众围观。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行动调集了顾祝同、陈济棠、何健等百万大军,配置了新购置的空中武力,分北、南、西三路,实行碉堡战术与经济封锁,同时向中央苏区和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三个地方发起总进攻。

    1935年,国民党在临川至南丰的要道上设立碉堡。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研究红军的战略战术,针对红军人民战争的特性所做的建议,国民党在作战区主要要道上广设碉堡,严格管制物资与人员的进出,目的在于切断红军利用农村群众组织进行补给,并步步为营,逐渐缩小包围圈,造成红军后勤与行动的困难。碉堡常筑于汽 车路之两旁、重要路口及路旁之山巅。用石及砖造成,有方形或六角形不等;大小不一,有排堡、连堡及营堡 。平日守军居于堡内,有步枪、机关枪枪洞,可以向外射击。出入碉堡只有一小门,遇有红军进攻,守碉兵士即闭门固守,向外射击。此种碉堡对红军军事行动妨害甚大,故红军在冲破国民党军的每一道碉堡线都会拆毁它们,而守碉兵士平日扰民甚深,红军一到,当地民众也纷纷群起而拆毁之。

    带有疑点的长征出发地和时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1934—1936)简介 >红军(1934—1936)目录 > 第二章 红色国家大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