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在路上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于夜行军。途中红军只休息44天,平均走365里才休整一次,日平均行军74里。一共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个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从瑞金出发到陕北平均每行1公里,就有4名红军战士死亡,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长征一开始,多数是夜行军。为了防止国军飞机的袭击,队伍出发后一连数日晓宿夜行。杨成武在《忆长征》里有一段很有文学色彩的描写:“队伍隐在山影里,看不到一点行迹。偶尔能听到草鞋踩在石子路面上的‘悉悉唆唆’的响声,风从林稍上吹过,发出像大海接近平潮时那种节奏缓慢的低喧。远处,瀑布‘哗哗’飞溅,四野秋虫唧唧,时而闪亮一丝光,那是伏在草丛里的萤火虫又飞起来了。‘啪啦’一声,不用问,又是谁跌倒了。”

    这可是一支长达几十里的队伍,在现在的人看来,这样的行旅似乎很有浪漫气息,事实上并不如此。因为人数庞大的队伍背负着同样繁重的行李,走走停停,遇到隘路、小桥等等都要减慢速度甚至停下来等待,羁旅沉重,大队伍走得并不顺利。

    日夜颠倒,有的战士睡眠不足,甚至走着走着就靠在山道边睡过去了,而后面的战士也机械地跟着打起盹来,把队伍拉下一大截,直到有清醒的战士发现了,才又匆忙地追赶大队伍。

    “当月亮被云遮住,部队就要燃起火把行军。这种火把通常是一束劈开后又捆扎起来的竹子。有时还用松枝,还有盛满了煤油的竹筒。这时,无论是从山脚下仰视,还是从山崖俯视这条忽隐忽现、逶迤盘旋的火龙,那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是,行军并不都是那么轻松美妙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战士们有时在自己的背上拴上白布条子,好让后面的同志看清楚跟上来。有时在危险的小山路上夜行军,后面的同志要将双手搭在前面同志的肩上,以防偏离那条狭窄的小道。这些小道经常是很滑的,如果一个人摔倒了,后面跟着的一班人也会摔倒,搞不好,有时还会从二百英尺高的陡崖上摔下去。”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自己的著作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样描述。

    虽然红军还不知道要去向何方,但因为长征初期部队还行军在苏区的范围内,心情都还平静,特别是夜间行军倒也并不枯燥。一位红军干部后来曾告诉美国记者史沫莱特:“如果皓月当空,轻风拂面,夜行军也是很惬意的事,要是附近没有敌军,各个连队之间还要拉歌呢。”那时红军们唱的内容大概是“神圣的自由土地谁人敢侵?红色政权哪个敢蹂躏?啊!铁拳等着法西斯底国民党,我们是红色的战士。拼!直到最后一个人!”歌声在山谷中回荡,红军离苏区越来越远了。

    1934-1935年间的中国,似乎特别多雨。红军沿途都是在大雨泥泞中的山路上艰难前进,经常摔跤。肖锋在日记里就写到,“战士们摔得像泥鳅似的。”童小鹏则记载:“整天在泥巴里过活的两只脚,洗也洗不干净(也没时间洗),已成了褐黄的颜色。”这种情况在进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省内就更经常碰到了。

    草鞋问题

    红军出发时每个战士都带备了2双草鞋左右,但长途跋涉,路途上草鞋磨损消耗也很大,很快就有战士都没有鞋穿了,只好赤着脚行军。针对这种情况,《红星》报第2期发表了《怎样解决草鞋问题》的评论,要求把解决部队中的草鞋提到减少病员和巩固红军战斗力的重要位置,保证落实,做到没有一个战士打赤脚,并提出了解决草鞋的具体办法:

    供给机关有计划地收买草鞋,尽可能做到发草鞋不发草鞋费;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1934—1936)简介 >红军(1934—1936)目录 > 第三章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