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在路上
全。

    过了几天,2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又发布《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里面这样写道:“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如同毛泽东的其他论著一样,这些通告总是使用最通俗的汉字表达其思想,以便即使是文盲在听过一遍后也能理解。这些宣传,为毛泽东以后几个月令人眼花缭乱的军事指挥提供了思想保证。

    打土豪即是表明红军对于剥削阶级的武力态度,事实证明打土豪的手段在争取当地贫苦民众的支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贫民的怨愁得到发泄并从此更加的拥护共产主义的信仰。而打土豪同时也是红军沿途补充给养的重要手段。如萧锋的《长征日记》1935年11月20日就记载:“(在湖南蓝山县城)没收15家地主财物,筹款3万多元,筹衣、被1200件,备粮很多,这下红军供给又有了本钱。”红军每到达一座城市,都会对当地社会阶层进行详细的调查,举一例子,当萧锋的队伍进入贵州境内的余庆城时,他在日记里写到:“我团和师部进驻城内,由师部民运科统一领导打土豪,该城有800多户人家,3200多人,城里有商店45家,其中地主经商的25家 ,另有小商贩近百户,官僚地主8户。”红军打土豪有严格的纪律:不乱打,也不私打,而且打土豪所得除了分派给穷人外,全部充公。

    面临战争减员以及为了发展革命的有生力量,在沿路宣传红军的政策的时候,每支红军部队也仍有扩红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每天都有专门的人在进行。来报名参加红军的多数是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其中多数是没吃没穿的穷人,也有的是为了逃婚,或者为了吃饱饭来到这里。

    根据勃沙特的回忆录里描写了一段关于“扩红”的细节:“每天都有很多人到这里(编者注:连长的房子 )报名参军,他们大部分是农村娃子。红军要先问他们姓名、年龄,有无疾病和是否抽大烟?然后问:‘为什么参加红军?’回答几乎异口同声:‘我们没吃没穿。’当红军允诺能有吃的,甚至还会有穿的时,这对那些想参加红军的人来说就已足够了。这时那些人马上会提出一个要求:如果他们欠有别人的债,参加红军后是否 可以就此罢了(勃沙特自注:他们几乎都存在这一问题)?答复是肯定的。这之后,红军将再提问:‘愿参加反对地主的战斗或提供情报,并为天下穷人谋解放吗?’对此,那些人表示毫无疑义。”

    沿途的红色宣传也是与国民党进行斗争的另一个战场。1935年2月27日,红军总政治部曾向各部队专门发布 了一道关于“各部队立即动员编写标语,瓦解白军争取广大白军士兵”的命令。命令下达后,红军标语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红军每到一处不仅干部带头写、宣传人员专门写,一般战士也要写。《红星》报就曾作过这样的报道:“赤”(红军某部代号)直属队两天内共写对白军士兵的标语600余条,团机关到宿营地天黑了,还点了火把写标语,“山西”两天内共写了14800条标语,其中干部写10000条……

    长征沿途的红军标语形式多样,多姿多彩。除总政治部统一下达的标语外还就地取材,编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标语。有简洁有力的口号式标语,也有琅琅上口的顺口溜式标语,还有许多富有浪漫情趣的民谣式、童谣式、说唱式标语。红军在路上创作的最大的标语,当属四川省内通江县境内的“赤化全川”四个字,单字高5.9 米,宽4.9米,整副字面积为300平方米,离地面15米,为摩崖石刻,远隔数十里,字迹一目了然。在当地百姓的保护下,该标语至今仍存。

    在长征中,行军速度有时就代表着军事胜利。红军以简陋的装备,大多数战士穿的是草鞋,为了抢在敌人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1934—1936)简介 >红军(1934—1936)目录 > 第三章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