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章 在路上
鬼,他弄了一顶国民党军的帽子戴上,混过敌人耳目,到敌人炊事部门打饭吃。”

    在四川境内,红军走过了最难走的山路。例如翻越大相岭往天全的那一段,日记一向写得简单的童小鹏,用了很多笔墨来形容“蜀道难”,他说这天翻越高四十里的竹山,上山还好,下山就难极了:见遍山丛林,阴森森的连鸟声也听不到。路简直不能说是路,是在树的空间中闯出的,极小而难走,红军相当于在树根上跨过 ,高高低低,弯弯转转。走到半山天就黑了,完全看不到路,只好在大雨中蹲着等到天亮才继续出发。这次他们将一生中要走的悬崖峭壁、荆棘蓬笼集中一次走完了。

    长征中有几个特殊的老人,他们是林伯渠、谢觉哉、徐特立、董必武等,他们都在中央休养连,这些知识分子出身的老红军当时也都只穿一身破旧棉袄,背个破挎包,装着几本书、放咸盐的破纸烟盒和碗筷;林伯渠 在行军中手里总提着个马灯,以备夜间宿营时用;他们当中谢觉哉最喜欢给红军战士讲历史故事,例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诸葛亮过大渡河,清朝“大金川战役”等等,鼓舞士气。

    红军女战士危秀英回忆,董必武和蔼可亲,沉着稳健。长征之初某日黄昏,他们头戴一束束树枝作为伪装,集合在山坡上开会,董必武正在讲话。一架国民党飞机飞过来,扔一炸弹,落于附近大约六米以外的地方,没有声响。人皆惊慌而董则走向弹坑看看,又抬头看看,然后对大家说:“马克思在捉弄敌人,炸弹没有爆炸 。”接着,又泰然自若地继续讲话。

    而在长征中年纪最大的徐特立,这一年已经58岁,他曾经是毛泽东的老师。作为教书先生,穿惯了长袍,长征途中仍不改此穿着。只是他的长袍经过一年的磨损,补丁又增加了不说,加上头顶一个缝制粗糙的军帽,手拄一杆红缨枪,真有点文不文,武不武,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徐特立还发明了拉着马尾巴走路的办法,解决了老红军和体弱的战士行军困难的问题。

    (黄镇漫画,草地宿营)

    在路上,红军的住处质量也是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住过大军阀的洋楼,西藏贵族住的豪宅、住过普通民宅,也曾睡倒在屋檐和树荫下等等,有条件的红军或许能把自己的油布毛毯铺在地上或盖在顶上,没条件的就只好露天了。

    在红军的回忆中,提及到自己搭建的临时帐篷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过草地的时候。“每人用棍子往地上一插,靠小树搭块油布遮雨,大家背靠背挤在一起宿营。”“(红军)燃起了火堆,漫山遍野的篝火映照着简陋的布棚,显得五光十色,顿时使无人烟的草地充满了生气。”这样的场景让萧锋一天的疲劳消除了大半。

    红军在行进中也做起了评比模范的活动,例如在群众家借宿后,能否“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保持厕所清洁,不随便屙屎,宿营时掘厕所”成为评判标准,红军还要求战士们进出要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做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在许多细节去塑造文明之师的形象,以获得沿途老百姓的支持与欢迎。上面所说到的门板、禾草和地面都是红军跟百姓借宿的临时睡床。

    中央红军长征的大致路线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

    1934年10月21日,在江西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西行。

    1934年11月15日,突破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以极其惨烈的代价渡过湘江。

    1934年12月上旬,从广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岭。

    1934年12月14日,占领贵州黎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红军(1934—1936)简介 >红军(1934—1936)目录 > 第三章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