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被浪漫化的流亡
红军表演的歌舞节目多数是来源于革命歌曲、苏联红军歌曲、根据地民间歌曲、歌谣、小调以及当时流行全国的著名儿童歌曲等,长征期间比较经典的剧目有《乌克兰舞》、《农民舞》(又名《村女舞》)、《高加索舞》、《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等等。
歌舞演出也都包含了宣传的口号,而形式则有快板、口号、唱歌、跳舞、戏剧等,这些文艺活动在严酷战争环境里已经不是单纯的娱乐,而成为战斗或统战的组成部分。
长征中每到达一个驻地便向群众进行文艺宣传。如到遵义城以后,在城乡教群众唱革命歌曲,演出街头剧、活报剧,召开军民联欢大会,演出节目。如李伯钊就帮助当地进步青年团体“红军之友社”排练戏剧、歌舞在街头演出。
1936年3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西康甘孜藏族地区,藏民对红军有敌对情绪。经过反复宣传,加上红军严格的军纪,才对红军的态度有了转变。4月中旬,红四方面军成立红场委员会,在红场上举行了军民联欢会,李伯钊及宣传队员们教藏民跳《海军舞》、《乌克兰舞》,藏民教宣传队员们跳藏族的“锅庄”、“弦子”。红军文艺战士在藏族舞蹈的基础上,编了《雅西雅舞》,舞蹈中红军与藏民手拉手,肩并肩,以整齐划一的节奏 和步调一致的步伐共同起舞,表现红军与藏民的团结与友谊。
1936年6月27日,红军的报纸《红星》报登载了一篇题为《接二连三的晚会》的文章,这样写道: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举行干部同乐会,晚会上,有两个方面军的文艺演出,有“火线”剧社的小同志的唱歌跳舞,有“火线”剧社与“太阳”纵队名角表演的“十七个”的名剧,有“猛进”剧社的表演等,整个“会场空气盛极一时,为反攻以来的第一次”。二十三日的下午,红一方面军篮球队又同四方面军驻懋功部队的篮球队举行了友爱的比赛,开始是分开打,以后又混合打。球艺虽不很高,但活跃的精神“处处都显示出百战百胜的红色健儿的大好身手!”红军战士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篮球,只要有条件,红军都会搞几场篮球比赛,譬如在遵义和当地学生也举行过篮球友谊赛。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红军之父朱德的一次当众跳舞表演。1936年11月,红四方面军的朱德和红二方面军的任弼时到达陕西保安中央所在地,中央机关举行了欢迎会。在会上轮到朱德出节目时,大家没想到,他笑眯眯地一言不发,大步走进场子中央,将羊皮大衣一脱,翻过来往身上一披,将长袖往腰间一系,悠然自得地跳起了红军新编的藏族舞蹈《雅西雅舞》,这引起全场轰动。
过雪山草地以及整个长征途中,许多文艺工作者如胡底、钱壮飞牺牲了。红二方面军宣传队牺牲很大,其中李云安才16岁,他行军途中背上许多乐器,牺牲时还把月琴和五张唱片紧紧背在背上。经过爬雪山过草地后 ,宣传队原来的57人只剩下11人。
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其他知识分子也纷纷执笔创作,如林伯渠写了《初抵吴起镇》,陆定一、贾拓夫合写出了《长征歌》,萧向荣的《长征曲》,黄镇的《红二十五军五个月斗争歌》 等诗歌。
红军到达延安以后,“红色戏剧”在这个相对平稳的时期里得到了发扬。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时,观看过当时新成立的“人民抗日剧社”和红一军团“战士剧社”的演出,他在《西行漫记》中记载了观看演剧的情况:“我同一个邀我前去看红军剧社演出的年轻干部出发时,人们已经纷纷朝着那个用古庙临时改建的露天剧场奔去了。……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演出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