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铁西变迁
马车上堆集着他们的全部家产。它们装在竹框中,或者木制的长方形箱子内,被用绳子捆扎在马车上。他的妻子穿着绣着大花的红色棉袄,怀里抱着一个小木箱,里面应该装着这个家庭珍贵的细碎物件,坐在马车的前端。戴着一顶火车头帽的蔡清泉则是这架马车的车夫和这个小家庭的一家之主。
这是1952年12月18日的中国。在中国东北沈阳的铁西工业区,共和国长子的荣光吸引着无数青年来到中国的东北角。中国的新政权从1951年就开始谋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济建设的方式则是模仿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强大的国家苏联,偏重于重工业,以五年为单位,编制经济发展计划。
长时间的战争已经让这个庞大的国家疲惫不堪。“国家的新领导面临着一些棘手的问题。社会和政体四分五裂,公共秩序和风气已经败坏,被战争破坏的经济遭受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折磨,中国根本的经济和军事落后性给社会精英争取国家富强的目标造成巨大的障碍”,在麦克法夸尔和费正清编辑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第一章,历史学家们在事后论述中国的领导者们所要面临的巨大问题时说。
而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取得的高速经济增长成果甚至挺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它成为了世界上众多原本停滞的国家的效仿榜样。其中就包括一直努力从苏联赢取支持的中国。
以陈云为首的中央经济官员在苏联的建议下,成立了中财委,三次修改“一五”计划,其间还曾经专门去苏联听取老大哥的建议,并且争取来自这个庞大邻国的帮助。
1952年8月,周恩来、李富春和陈云对苏联的访问可以被视为一项胜利。按照后来的描述,这次访问最大的成果是,争取到了苏联对中国工业化的援助承诺,一个工业化的大国全力去帮助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去实现工业化。
邻近苏联的中国东北,直接成为在苏联帮助下实现中国工业化的经济建设的受益者,长春和沈阳后来都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工业区,在这些城市中云集着这个大国最早的重工业工厂,从军用到民用,从飞机制造到汽车和机床制造。其中,云集着众多重工业工厂的沈阳市铁西区,更有东方鲁尔的称号。它和长春的铁北等工业区一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备受关注,吸引着来自全中国的年轻人前往,把青春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这个富有吸引力的玫瑰色前景中。那些有幸能够进入这些工厂工作的年轻人,也成为他们的同龄人最羡慕的人。
因此,当蔡清泉和他的妻子驾驶着马车,将自己的家搬迁入刚刚建成的沈阳铁西区工人村时,他们的内心必然洋溢着巨大的幸福感。他是沈阳市机械19厂的员工,这座工厂后来以沈阳市拖拉机厂的名字闻名全国。
铁西工人村后来成为全中国面积最大的工人聚居区,蔡清泉和他的妻子是工人村的最早一批入住者。1952年9月,在毛泽东“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下,沈阳市人民委员会投资1200万元开始建设工人村。一排排红砖红瓦的3层苏式建筑是当时沈阳甚至中国最让人羡慕的居所。1957年143栋苏式住宅建成时,当飞机从空中掠过,如果刻意去观察,飞机上的乘客可以看到这些红色建筑整齐地排成“工人村”三个汉字。这些住户中后来不乏青云腾达之人,其中包括当时的沈阳一机的副厂长,后来成为政协副主席的叶选平。
在这个工业区里,工厂与工厂比邻而建,错落纵横的铁路可以直通到各个工厂的内部,将生产需要的原料送到车间,也可以将它们的产品送出铁西,按照整个国家的经济计划,将共和国长子的劳动产物送往这个国家的各个角落。
但是共和国的目光不会长期仅仅专注于它的一片国土之上。“一五”计划奠定了整个东北和沈阳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