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汉正街:天下第一街变迁
1982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让汉正街名正言顺成为小商品市场的代表之地,它吸引了无数政府官员和游人前来参观。与汉水平行的汉正街是武汉汉口最早的中心街道,大多数时间内都是一条繁荣的商业街,只是在做小生意被视为投机倒把的年代,汉正街一度衰落。1979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重新恢复,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里这里迅速恢复生机。
1967年,武汉汉正街被更名为兴无街。此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一年。众所周知的是,武汉又是文化大革命中最风云的城市。
从兴无街的名称就可以看出它想要达到的目的,无外乎消灭资本主义,振兴无产阶级兄弟。而给汉正街冠以兴无街的名称,却格外具有讽刺作用。因为这条街道在历史上正是富商大贾云集之地,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淇曾经在一首关于汉口的诗中写道: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
后来这两句诗几乎会被所有撰写武汉历史的人引用。它所描述的繁荣景象为武汉人津津乐道。武汉作家刘富道在他2001年出版的关于汉正街的书作《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中说:“这是武汉人引以为荣的历史,几乎所有武汉史志都要引用。在当今汉正街的门面上、礼品盒上、纸杯上,到处都印着这两行诗句。如果吴淇能拿版税,一定会是汉正街的头号大款”。明朝时期的汉正街“沿街店铺林立,多为两层楼房,白墙灰瓦,古朴别致”。
这条与汉水平行的街道是过去五百年汉口发展的基准。在汉口,与汉水、长江平行的东西向街道,称为某某街,其主要干道称为某某大道;凡与汉水、长江垂直的南北向街道,则称为某某路。汉正街一代的街巷名称也基本上反映了它自身的商业气息,它们中很多都是以店名和产品名作为街道名字,诸如纬子、衣服、袜子、剪子、芦席、草纸、打扣。明朝中期开始出现的打扣巷以打制中式衣服的扣街为主,繁荣时期汉口的众多钱庄票号也云集到打扣巷。在这条长3194米的街道上,流传着无数关于一夜暴富和不孝子败家的传说。汉正街上一个歌谣唱道:第一代勤扒苦做,第二代眉清目秀,第三代好吃懒做,第四代光光溜溜。
但是在1949年之后,这个自然规律和所有那些传说都被终结,停止更新。汉正街上的几家著名老店都在公私合营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成为国有企业,或者消逝。创建于1885年的谦祥益布店,1954年3月,其老板孟乃泉和纪星五将其估值为人民币47万元,加入武汉市百货公司的公私合营阵容,1958年谦祥益更名为国营谦祥益商场。和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广州陈李济齐名的药店叶开泰,在1956年公司合营高潮时,将全部资产交公,在职员工也由国家统一安排。
对私营商业的打击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沉重。在《天下第一街:武汉汉正街》中,刘富道写道:“自从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个体经营活动就受到冲击。当年(石乔)口区3415户个体商贩,就有400多户自动交出营业证照,汉正街市场内三成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自动停业了。随着文化革命的不断深入,到1969年,一些私下进行买卖的个体经营者,被当作投机倒把分子加以批判处罚,有的被遣送到农村去强制劳动改造。到了1971年,武汉市以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决定停止向个体手工业者和商贩颁发经营证照,对原有个体经营户采取‘逐渐安排出路,成熟一户,安排一户’的政策。至此,汉正街市场个体经营趋于消失了。汉正街个体商贩的一切商业活动,统统被视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定性为投机倒把活动,都在以无产阶级的名义的围追堵截之列。那时侯,汉正街只有少数几家国营商店和合作商店,几家国营工厂和合作工厂,自古以来的一条商业街变成了一个萧条冷清的居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