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三五、华西常青
    华西村被视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榜样。和大邱庄以及南街村一样,华西村领悟出富裕的秘诀在于发展工业。华西村属于江苏省江阴管辖。距离上海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江阴,本身也是一个经济极度发达的县级市。因为它发达的经济和它的乡村建设,华西村被称为“华夏第一村”。

    1961年,华西村正式组建。33岁的吴仁宝成为这个新村庄的党支部书记。“招财进宝,为富要仁”,后来,一个记者在一篇关于吴仁宝的报道中,这样解释这个村官的名字。但是在40多年前,没有人会把这个江南小村同招“财进宝”和“财富”联系到一起。人们能够想到的只是这个拥有667名农民和841亩耕地的村庄,是如何破败,想到它的茅草屋、泥垛墙和弯曲的村间泥泞小路。

    不过到了2003年时,这个位于苏南的江南小村的村办工厂销售额已经达到106亿人民币,成为中国第一个百亿村。2006年时,华西村的固定资产总额超过了160亿元人民币,全村销售额超过400亿,纳税额达到7亿元。华西村村办的60多家企业,生产着1万多种产品,其中有些产品还远销到海外。它还把“天下第一村”的头衔从另一个著名的村庄天津大邱庄头上抢了过来。和曾经风光无限的大邱庄不同,华西村和吴仁宝一直挺立在苏南的大地上,不卑不亢,但却不断发展。当包括大邱庄在内的中国著名村庄都已经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时,华西村仍然作为天下第一村吸引来无数游人;只要80岁的吴仁宝愿意讲话,他仍能够占据众人的注意力。

    和大多数中国著名的村庄一样,华西村的著名也是由于它很适时地出现在时代为表演者搭建的舞台上。只是和大多数中国著名的村庄不同的是,华西村似乎总是很适时的出现在这个舞台上,无论舞台上演出的剧目已经多么不同,它总能准确地跟着音乐的节拍起舞。从华西村诞生和吴仁宝当家之后,它在每个历史时期,几乎都是中国农村中的先进典型,从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到科学种田典型,到乡镇企业典型,再到精神文明建设典型。每一次风向的转变华西村和吴仁宝都能敏锐地捕捉到,无论是政治上的风向,还是经济上的。

    1964年,吴仁宝带领着华西村民改造华西河山,他们踏遍全村1300多块土地和40多条河流。“到1972年,华西搬掉了984条田岸,削平了57个土墩,填平了39条废河沟渠,挑走了110万立方米土,把原来1300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400多块能排能灌的高产稳产大田”,新华社的报道中说。官方报道的语气和华西的业绩,都让人想起陈永贵领导下的大寨如何削山造田,或者红旗渠如何改造河山。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吴仁宝也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劳动模范,华西村也只能是一个被政治表彰的典型。但是1968年的吴仁宝却意识到,如果仅仅依靠农业,华西可能永远无法摆脱穷困命运,那一年,华西人口比1961年建村时增加了142个,可是土地却只增加了6亩。这是一个典型的马尔萨斯似的命题。如果不寻找新的出路,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增长不能匹配,对于村庄来说前途只能是贫穷,对于国家甚至整个世界而言,结局必然是战争和瘟疫。

    和比他小两岁的禹作敏一样,吴仁宝选择了创办工厂的方式。他也相信,无工不富。只是在1968年这种做法其时相当于赌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他带着20个村民就办起了一个小五金厂。“当时可千万不能让外面知道,正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田里红旗飘飘、喇叭声声,检查的同志走了,我们转身就进了工厂。”吴仁宝的儿子回忆说。

    结果,等到1978年小五金厂可以不再遮掩,浮出水面时,它已经为华西村贡献了135万元的利润。吴仁宝盘点家产时,华西村有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简介 >共和国记忆60年·成长地标目录 > 三五、华西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