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昆山开放:答案在风中飘
1984年,工业总产值只有数千万的昆山决定自办开发区吸引投资,发展工业,此后利用外资尤其是台资,昆山从一个农业县一跃而成为经济强县。昆山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在上海与苏州之间,东距上海50公里,西邻苏州37公里。1989年昆山撤县设市,下辖15个镇,拥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著名园区。通过主动开放、吸引外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昆山连续数年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蝉联第一。
那些习惯看统计数字的人可能会觉得以下数字有问题。1949年,一个名叫昆山的南方小城工业生产总产值为0.2264亿元;1978年工业生产总产值为2.8亿元;2007年,昆山的生产总值为1151.8亿元。
昆山位于上海和苏州之间,东边的上海距离昆山30公里,西边的苏州距离昆山50公里。乘坐速度最快的动车,从上海15分钟就可以抵达昆山,以至于在高不可及的房价重压下,很多上海人甚至会选择到昆山购房。距离上海如此之近,这让上海的两个机场虹桥和浦东也都可以为昆山所用。
但是距离两个著名城市如此之近,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大城市会不会对它邻近的小城形成挤压,甚至大城市变成吸血机,以牺牲小城的经济发展来维系大城的繁荣。显然,昆山1151.8亿的GDP证明,无需为昆山作此担忧。昆山的这种成绩,已经让它连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评选的百强县(市)中名列第一。
从1978年的2.8亿元,如何跃变为2007年的1151.8亿元?这种增长速度即使是处在高速成长行业的公司中,也非常罕见。
时间回到1984年。这一年对整个中国而言也具有特殊意义。
1984年1月24日,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珠海、厦门3个经济特区。这位当时中国最德高望重的政治家,后来被人称为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人们普遍认为,正式他开启了此后中国长达30年、而且仍在继续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在视察时,邓小平说,这次到深圳一看,给我的印象是一片兴旺发达景象。深圳的建设速度是相当快的,蛇口更快。他为深圳特区的题词是: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他在厦门特区的题词则是:特区要继续办下去。一个月后,邓小平回到北京,继续宣扬特区的优势:我们建立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政策的窗口,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沿海特区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收入可以高一点。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平均主义不行。
邓小平一下子就将当时盛行的对经济特区的攻击浪潮平息了,也平息了包括深圳、珠海、厦门在内的地方政治领导者内心的忐忑不安。这是邓小平两次著名南巡的第一次,他用这种方式来推动整个国家的开放。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卓有成效。1984年3月26日到4月6日,根据邓小平的意见,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在会上,建议进一步开放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在内的14个港口城市。在5月份,电视台播放了这条新闻,这14个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邓小平和他领导的党与政府肯定了设立经济特区的正确,并且给予那些特区城市众多的政策优惠。而这时上海周边的小城昆山很敏锐地捕捉到了飘散在风中的答案。这一年,昆山决定,在昆山老城区东侧划出3.17平方公里土地,自费创办工业开发区。因为不是指定的开放城市,昆山必然面临着既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