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崇明移民
工作。
即使是现在在这里卖肉,也可能难以维系。因为镇政府在试图规范这些摊贩。他们在修建一个室内的菜市场,但是这个菜市场的每个摊位都要拿来拍卖,每个摊位就需要20万左右。说到这里时,王正英就提高了嗓音,尖利的女声直冲人的耳膜。
沉默寡言的刘远清曾经试图找过当地的农村信用社,希望能够贷款买到一台农作物收割机,这样,依靠为当地的农民收割稻谷,农忙季节也可以有一万多元的收入,但是即使用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他也还是被拒绝了。于是,他也只好到这里卖肉了。
62岁的李远福固执地讲一口重庆话,而不是像他的同乡那样,尝试着用蹩脚的普通话跟人交流。他说,太聪明的人不会移民,他们有别的出路,而太笨太胆小的人也不会移民,因为他们怕适应不了新的环境,而能够移民的,只是才华、胆识和财力都只是中间阶层的云阳人。
因此,他们缺乏自己的精英阶层来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记者问他们,能否在政府中选举出移民的代表成为官员,他们纷纷讥笑这个天真的问题,说连一个扫地的工作政府都不肯给移民做,怎么还敢想着去做官。
他们希望镇政府对移民“照顾”,可是镇政府在他们眼中的形象却日渐恶劣。他们不断拿主管移民的镇长沈兴平开玩笑,因为他们中有人去找过这位竖新镇的副镇长,可是却被推拖掉。
记者尝试着拨通沈兴平的电话,告诉他想采访移民,镇长在电话里说,不可以,上面说了,不可以采访移民。即使已经取得了的县委宣传部的同意,他仍然坚持说,不可以,除非能够拿到移民办的许可。
这些移民中也有所谓的成功者。他们通过生意在本地站稳脚跟。“我也就是讨生活而已。”28岁的刘强点了一根烟,吸了两口,然后说。除了建设镇偷偷卖盗版DVD光盘的一个三峡移民和大新镇的肉贩子,移民中并非没有商业上的成功者。按照移民们的标准,刘强就是一个成功者。他的川府火锅店开在崇明文化宫内,那里距离崇明最繁华的商业街南门镇八一路不远。他还有另外一家分店在崇明的新河乡。两家店的80名员工中,80%的人都来自于三峡移民。
但他却并非政府移民。他是同云阳相邻的贡节人。初中没有毕业,就跟着自己的朋友四处玩,其中就包括跟着他的云阳朋友来崇明。
等到贡节也需要移民时,他的两个哥哥移民到了江苏,而他选择到了上海崇明岛。因为与其去适应新的环境,还不如挑选一个自己已经熟悉的地方。经历了最初无事可做的彷徨之后,几个朋友在一起决定要做一个四川火锅店,原因很简单,在这里四川人和重庆人需要一个吃饭的地方。
同他的朋友相比,刘强承认幸运眷顾了自己。但在谈话中他总是百般推拖,而后则习惯性的沉默。他说他的那些朋友们才真正能代表移民生活,“他们有种地的,有搞运输的,也有做小生意的,虽然艰辛,但却真实”。
无论如何,他们都没有放弃。“我的两个女儿,上的都是崇明最好的学校。”刘涛有些得意的说。40出头的刘涛在南门镇庆城菜场的二楼拥有一个摊位,他的“三峡肉食铺”销售各种猪肉类食品。他离开新河乡崇明政府为移民准备的房子和田地,来到南门镇,觅一住处,然后依靠卖肉为生。
尽管他的家人也有从云阳移民到江苏的,但是他却选择来到上海。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下一代考虑。
每天早上五点钟,他的三峡肉食谱就开始营业,围绕着他的肉食谱的,还有另外四家肉食谱也是三峡移民们开办的。他们满脸堆笑地向每一位经过者询问,是否要肉。
对于这些移民们来说,下一代成了全部的希望所在。“娃娃们的适应能力总是比我们好的”,刘远清说。尽管在刚开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