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太湖治水:发展之殇
水改善太湖水质,同时减少太浦闸出水量,使太湖保持一定水位,并确保沿太湖水闸全部关闸,杜绝外界污染源。
在解释这场突如其来的蓝藻危机时,大部分专家都会提到,这同2007年恶特殊气候情况和太湖水情变化有关。因为太湖的蓝藻每年都会生长爆发,只是2007年格外严重,引发了一个中等城市的用水危机,才引起舆论大哗和政府紧急处理。《财经》杂志的报道说:“今年1至4月份,太湖水温高于正常年份1.88度。4月平均温度为近25年来最高。4月25日后,太湖水温一直维持在20℃以上,正适合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同时,今年1至4月份,太湖水位处在25年来的最低点,加之太湖4、5月间盛行东南风,湖区蓝藻被汇集到梅梁湖区。”又有一种说法说,这是无锡市区域内太湖水位50年来的最低水位。低水位、高温度,加上连日以来降雨稀少,诸多因素,导致太湖蓝藻不同于往年,迅猛爆发,形成了无锡居民自来水笼头中流出的臭水和人们的恐慌。
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很简单,所有媒体和专家都把矛头指向了污染。《财经》杂志的报道说,“太湖流域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城市化率高达50%以上,流域内有37个大中城市及县级市,大小企业6万多家在流域内星罗棋布。”这块地区以0.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十分之一的GDP,其代价则是水域面积5551平方公里、河道总长约12万公里太湖水系被严重污染。《财经》引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监测数据说,“近几年,太湖流域每年直接排入河湖的工业和生活废污水量,都在50亿吨左右;而太湖本身在正常水位下的库容也只有44亿吨,也就是说,每年排入太湖的污水能够填满整个太湖还有富余。”
《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到太湖西岸、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的古镇周铁镇转了一圈,惊讶地发现,“这个总面积仅有73.2平方公里的小镇,却是江苏乃至全国著名的‘化工重镇’,最多时全镇有300多家化工企业,1998年,该镇化工行业的产出规模占全镇经济总量的85%。由于化工行业特有的污染性,该镇的结构性污染较为突出,对太湖水质造成较为严重的污染。”镇子的河道里“水色浑浊,散发着臭味,上面还漂浮着不少说不清颜色的污物。”
太湖蓝藻水危机爆发之后,周铁镇几乎成为众矢之的,不仅仅是因为身为化工重镇的周铁镇被视为污染源之一,更因为无锡市政府随后通报,“太湖水生态危机发生后,小化工企业集中的宜兴市(无锡市辖)周铁镇、丁属镇部分企业继续顶风违法,连续在夜间偷偷向太湖超标排放污水”。于是无锡市政府接着就对“治污不力”的5名干部做出处罚,其中包括周铁镇的镇长和宜兴市的环保局副局长。失去保护的周铁镇小化工厂,也纷纷被列入了关停名单。如此一来,也难怪周铁镇的镇民们对来访的中国青年报记者颇不客气,甚至动手动脚。但是无论他们怎么不乐意,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的关闭命运,已经无可避免。
在这片地区出现因为乡镇企业闻名的“苏南模式”,在经济上成为中国众多城市的榜样的同时,污染已经越发严重,只是在到达一个污染的引爆点之前,外界无人注意而已。《财经》杂志的报道说,蓝藻早就曾经在太湖现身,最早在1970年代初就已经有。当时中国经济尚未改革开放,自然也难提大规模工业污染。随着经济发展,太湖的蓝藻也就越发肆虐,“其爆发成为一种现象,却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中后期,每年都会爆发两到三次,分布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太湖梅梁湾等区域;及至90年代中后期,每年爆发的次数则增加到了四到五次,爆发区域也逐渐向整个大太湖扩展;到了2000年,进一步的监测结果显示,连太湖的湖心区域都开始出现严重的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