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
日寇集中第十五、十七师团各一部,独立十二旅团全部,约1.7万余人,并纠集伪军,企图一举消灭新四军军部和第3师。敌人的如意算盘是合击盐城,北犯阜宁。在军部召开的疏散大会上,陈毅讲道:“我指挥机关和主力,必须一开始就得及时跳出敌人的合击圈,于外线抄袭敌人背后,形成强有力的反包围形势,这是惟一的选择。面临这一严重的形势,华中局决定,将鲁艺分院化整为零,将师生们派往盐阜区各级抗日地方政权和部队中去参加斗争。”

    散会时,军长一把拉住邱东平:“同志哥,看样子,你的《茅山下》不得不搁置了。”

    “当然要服从战争。”邱东平回答得干脆。

    现在,邱东平和他的战友们在苏北大地上突围进军。河汊网络般纵横交错,远近高低的蛙鸣声,衬托出夜的寂寥。

    这支由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音乐系教授孟波(兼分院教务科长)、邱东平和戏剧系教授许晴负责的队伍,继续艰难地向前行进。突然,由远及近传来一阵敌人的汽艇声。紧接着,一道白晃晃的光柱,斜刺里向这支队伍扫来,在他们头顶一尺多高的地方倏然而过。

    “下稻田,快蹲下!”随着孟波一声命令,所有的人连跳带滑下了稻田。邱东平将手枪提在手上,几步跨到孟波身旁,许晴也来到。三人分析了敌情,商量了对策,下达紧急转移突出敌人包围圈的命令。

    鸡叫二遍时,队伍离开北秦庄。带着战斗班走在前面的许晴隐约看到正前方有一群人在走动。许晴略停片刻,以为前面可能是自己的部队,又继续向东走。走不多远,突然,枪声骤响。是敌人!敌人放着枪,发出“唧哩哇啦”的嗥叫,从东、南、西面向他们包抄过来。许晴临危不惧,带着战斗班的几名同志,凭借一堵土墙阻击敌人,掩护队伍突围,不幸英勇牺牲。

    北面,横着一条四、五米宽的河,上面的一座木桥是惟一的通道。狡猾的日寇已在木桥南端布下一道火力网,用机枪的交叉火力封锁了桥头,显然是想在此将这支新四军的队伍一网打尽。

    突围开始了!

    邱东平伏在桥旁一块隆起的田埂后面,边阻击敌人,边指挥撤下来的同志们冲过桥去,向西北方向的张庄转移。

    他在阵地上左奔右突,率领着一批师生,冲破敌人密集的火力封锁网过了河。但回头一望,见桥南面还有一部分师生,他旋即又火速返回。突然,一颗子弹向他射来,打在腰际背着的搪瓷缸上,擦身而过,他不屑一顾,瞄准一个敌人,扣动扳机,日军军官应声倒下。日寇一阵慌乱。他抓住这个时机,奋不顾身地带着几个学员第二次冲过了河。

    “邱主任,快跟我们一道转移吧!”有几个学员喊道。

    “不,你们快撤,我掩护!”他继续沉着地指挥没有冲出敌人包围的同志们过河。

    同志们在危难中,按照他的指引,有的泅水渡河,有的在桥上匍匐通过。大批的同志脱险了,邱东平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敌人走后,同志们在离张庄不远的桥边,发现了邱东平的遗体,折成环形的黄油布雨衣和褐色皮包还斜背在身上。同志们轻轻地打开那只褐色皮包,惟有一叠厚厚的稿纸,正是《茅山下》手稿,第一页上,签着流畅的笔迹:邱东平。

    为了悼念邱东平,延安文艺界于当年12月14日,在延安文化俱乐部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新四军陈毅军长在所作《本军抗战殉国将校题名录书端》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又如邱东平、许晴同志……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陨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

    1953年,《东平选集》出版,陈毅亲笔书写“东平选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简介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目录 > 100、热血铸文报国家——记新四军鲁艺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邱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