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19、太行深处编报人——记华北《新华日报》领导人何云
,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初,周恩来、董必武同志在南京筹备出版《金陵日报》,何云参加了报社工作。不久,《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何云任国际新闻栏的主编。国际新闻办得精彩动人,博得广大读者的好评。

    1938年10月,由于日寇很快占领了武汉,我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于武汉失守前一起随国民党政府迁到四川重庆。何云奉党的指示,带领一部分职工由武汉出发到西安创办《新华日报》西北版。谁知出版工作筹备就绪,正要出版时,国民党当局从中阻挠,不同意办《新华日报》西北版。这时,朱德总司令经西安去延安参加六中全会,何云向朱总司令采访,写了《朱德总指挥谈三期抗战与争取华北抗战胜利》的文章。采访中,何云向朱总司令谈了西安国民党当局不让办报的事,朱老总很风趣地说:“如果他们不欢迎你们,华北军民欢迎你们。在偌大的太行山区,只有一两张油印、石印小报,字体又小又模糊,还得戴老花眼镜看,真费劲!”时隔不久,彭德怀副总司令路过西安去延安开会,找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说:“他们不让出西北版,人员和机器就都给我,到太行去出报。”后中央决定:何云去太行负责筹办《新华日报》(华北版)。何云兴奋异常,于是,穿着八路军的军装,腰挎手枪,带领工人和记者,10月初离开西安,渡过黄河,北上太行山。

    山路崎岖,记者董谦看到何云走路有点带撇,问他的腿有什么毛病。何云告诉他:“这是在南京坐牢时受‘老虎凳’、‘压杠子’等严刑拷打造成的。”他拉起裤管,用手指着自己的小腿幽默地说:“你看,我的小腿已变成了罗圈腿,这就是敌人给我留下的难忘的纪念。”

    谈到这次到华北敌后办报的抱负时,何云精神十分振奋,情绪很活跃。他对董谦说:“有机会到敌后办报,就如同军队开赴前线对日作战一样,报纸好比一架机关枪,铅字好比子弹,笔杆就是枪杆。办报也是战斗。”

    到华北敌后办报,只有何云、董谦和8个印刷工人,一架老掉牙的印刷机。

    “光靠我们这几个人,怎么办好报纸呢?”董谦不无忧虑地问何云。何云满怀信心地说:“路是人走出来的。什么事,要靠人去开拓。”

    开拓这条路,何云真可说是费尽心血。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领导共同成立了一个党报委员会,成员有总部的彭德怀、左权、傅钟、陆定一和北方局的杨尚昆、李大章。何云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在办报委员会的领导和支持下,何云大抓新闻干部的培训工作,办起了100多人的记者训练班,从延安抗大、鲁艺等学校派来一批文字和美术工作者,组成了《新华日报》华北分馆的基本队伍。何云率领这支队伍,带着这些设备,于1938年11月底到沁县后沟,克服重重困难,不到一个月,工厂初具规模,于12月20日即出版了《新华日报》华北版试刊,隔日一期。

    何云经常告诉报社同志:“一个铅字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他的这几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新华日报》华北版火线办报的情况。何云在亲自写的《发刊词》中提出:“本报愿在这困难阶段,为鼓励前进的号角,愿与华北文化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将华北全体文化战士紧紧团结在本报周围,为开展敌后的文化运动而与敌寇共战到底。”

    在激烈的反“扫荡”中,报社没有固定的地址,经常转移。在何云的周密安排下,组织北京师大毕业、精通理工的王显周,偕同印刷厂厂长周永生和工人韩晋升、张建功等同志,制造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轧墨机、浇版机,连同电台、纸张、油墨,只需3匹骡子即可驮走,何云称此为“背起报馆打游击”。他将工人和编辑人员组成连队,荷枪实弹,一面跟鬼子周旋,一面设法出报。尽管环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简介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目录 > 119、太行深处编报人——记华北《新华日报》领导人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