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19、太行深处编报人——记华北《新华日报》领导人何云
境恶劣,炮火连天,华北《新华日报》从未中断,及时把国内外重大新闻刊印出来,飞驰各地,提供党政军领导参阅。报社电务科在何云精心培育和电台同志不断创新努力下,发展成为华北敌后惟一强大的新闻台,能收到延安新华社、重庆中央社和世界各大通讯社的电讯,打破了国民党中央社的垄断和封锁。遇到战斗紧张时,何云便在吃饭、休息的间隙,命令报务员架起电台,收听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不能铅印,就出油印战报。1939年,敌人“扫荡”时,他将报馆人员化整为零,出版了东线版、西线版、南线版、北线版。“百团大战”时,他带领部分记者,携带油印机,跟着彭德怀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一二九师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华北版《新华日报》不仅受到国内抗日军民的信赖和珍爱、支持,还得到国外的关注。美国纽约的《今日中国》杂志,莫斯科外交人民委员会都长期订阅,它成为抗战最有力的新闻媒介。朱德总司令曾这样评论:“一张华北版新华日报,顶一颗炮弹,而且天天和日寇作战。”华北版《新华日报》创办一周年时,刘伯承同志专门题词,赞扬它是“华北抗战的向导”。朱德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杨尚昆、陆定一、李大章同志亲临大会讲话或是撰文,表示祝贺。

    在艰苦的敌后斗争中,《新华日报》华北版在何云的组织领导和“惨淡经营”下,经受了严峻的考验,成为敌后华北惟一规模宏大的机构。1940年,增加了史纪言、魏克明、安岗、刘江等十多位编辑、记者,报社(包括印刷厂)最初只有几十人,这时发展到700多人,报纸也改为日刊,还建立了强大的通讯网,联系和培养了许多优秀编采人员,帮助各地方开展工作,晋东南各地创办了数十种抗日报刊。

    由于华北版《新华日报》有力地打击了敌人,日寇千方百计要消灭它,每次“扫荡”都把摧毁《新华日报》华北分馆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敌后办报,完全是百分之百的战斗。报馆邻近敌军驻地,有时30里,有时不到20里,不但经常听到隆隆炮声,敌我双方接触的枪声有时也声声入耳。有一次何云与陆诒杯酒谈天,何云称这种场面为“杯酒论英豪”,他告诉陆诒:“你们在后方办报,只是笔杆抗战而已,可是在此地,则是铅字和子弹共用,笔杆与枪杆齐挥!”

    何云常说,新闻不仅是反映,更重要的是指导。他很重视总结工作,每年工作总结,他都亲自动手写,并做许多自我批评,采编方针,内容和版面、发稿、看大样,每道工序都讲得很细很透,承担自己的责任,教育大家,启发大家。

    何云亲手编报,亲手写评论。他为华北版《新华日报》写了很多真知灼见的国际评论。仅1939年,他写的专论就有《论德波关系》、《成为欧洲局势之焦点的波罗的海沿岸》、《新时期的敌寇困难》等9篇之多。

    在敌后办报,印刷设备和技术都十分落后,铅字标题只有头号宋、楷、黑三种字体,根本没有特大号的字体,报纸版面显得十分呆板单调。何云常为这事忧心,下工厂和排字工人研究。排字房的同志说,可以用木条制版代替。何云一听,高兴地一拍大腿:“对呀!还是大家办法多,人民战争嘛,克服困难还得同志们共同努力。”说干就干,何云用毛笔写好了字,工人拿起刻字刀,不一会儿,一块木刻题目就做好了,刷上油墨在纸上一印,醒目的标题就出现了。何云看后,连连说:“很好!”每期报纸要用毛笔写好几条标题,何云都是自告奋勇地承担起来,他在少年读私塾时曾练就一手仿欧字,清秀洒脱,刚劲有力,字型结构美观。

    1942年春,日寇为了摆脱太行军民的抗日斗争的胜利威胁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困境,2月3日,调集1万多人对我太行山区根据地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奔袭。我军与敌鏖战月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简介 >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目录 > 119、太行深处编报人——记华北《新华日报》领导人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