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鹰成为“中间偏右”的典型
由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反右斗争的指示》中,第一次提出“极右派”、“普通右派”和“中间偏右分子”的概念。区分“极右派”和“普通右派”不难,何况两者都是“右派”,即使划错了也没有什么。
最难划分的要算是“中间偏右分子”。因为这些人稍微“推”一下,就是“右派”了!
毛泽东亲自树立了一个“中间偏右”的典型,此人便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傅鹰。
毛泽东早在那篇《事情正在起变化》中,就谈到了傅鹰:
“多数人的批评合理,或者基本上合理,包括北京大学傅鹰教授那种尖锐的没有在报纸上发表的批评在内。这些人的批评目的,就是希望改善相互关系,他们的批评是善意的。右派的批评往往是恶意的,他们怀着敌对情绪。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①
此外,在毛泽东起草的一九五七年五月十六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对待当前党外人士批评的指示》中,也这样提及傅鹰:
“党外人士对我们的批评,不管如何尖锐,包括北京大学傅鹰化学教授在内,基本上是诚恳的,正确的。这类批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对于我党整风,改正缺点错误,大有利益。”
笔者对于傅鹰教授颇为熟悉,因为一九五七年秋,当我跨进北京大学化学楼,给我们新生上普通化学课的就是傅鹰教授。那时,北京大学实行名教授亲自上课的制度,所以我有幸听傅鹰教授的课一年。也正因为这样,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当我在北京出席全国第四届文代会期间,接到了采写傅鹰报告文学的任务,我一口答应下来……
傅鹰教授是一位正直、磊落的知识分子。他胸无城府,心口如一。
傅鹰是福建福州人氏,生于一九零二年一月十九日。可是,他讲一口道地的北京话,毫无福州口音,这是因为他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
一九一九年,傅鹰入燕京大学化学系。一九二二年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化学系。一九二八年,他在美国获博士学位。他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着名美国化学家鲍林的高足。
一九五零年八月下旬,傅鹰和夫人张锦教授一起从美国回国。傅鹰最初在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后来调到北京大学化学系。
耿直的傅鹰,一九五五年在第九期《化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一个三部曲》(简称《三部曲》),尖锐地批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中的种种弊病。文章发表后,惹起一番风波。
后来,傅鹰这样谈及:
在那篇文章上我谈到了我们在化学研究方面所遭遇到的一些问题。我承认我的语气有些不好,但是有些人的看法我不能同意。那篇文章的目的是说不好的现象,因此我就没有说“成绩是主要的……”这一类话头。里面也没有提到党,因为我觉得党领导科学这一点本不成问题。我举了一些石油学院的例子,认为外行不应该来指手划脚地批评,说了一句“没有拿过试管,更没有涉猎过世界文学文献的人所提之批评,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不过是扣帽子而已”。这一来可糟了:有人以为我是影射党,是在说党不能领导科学。北大、北大医学院有些人就说我是跟胡风一样的。①
本来,《化学通报》只是化学界人士看看而已。傅鹰的文章引起争议,引起中共北京市委的注意。中共北京市委嘱令《化学通报》把傅鹰的文章《三部曲》多印了好多份,送中共中央。
傅鹰得知这一消息,自嘲道:“由于这篇文章,我倒成了名人了。”②
过去,很多人都以为毛泽东开始注意傅鹰,是因为这篇文章,连傅鹰本人也这么以为。笔者在一九八零第二期《福建文学》发表了关于傅鹰的报告文学《敢说真话的人》一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