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5、且看党组扩大会
    据当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的参加者回忆,会议一开始并不是批丁玲,也不是批陈企霞,甚至也不是查匿名信,而是追查胡风分子。

    2002年6月5日,徐刚向笔者回忆说:一开始,会议的规模不大,内容是批判胡风,地点在东总布胡同22号,作家协会楼上最东边的一间办公室,那个办公室不小,有十来张办公桌,参加人员有二十多位十三级以上党员干部,有严辰、白朗、韦君宜、康濯、李又然等人。那个会议主要追查两个人,一个严辰,一个李又然,追查他们和胡风分子的关系。追问严辰和王亚平的关系,严辰说,我们只是在一起喝茶,再问,他还是说我们在一起喝茶。白朗还跟严辰拍了桌子。后来让李又然讲他和胡风分子鲁藜的关系,李说,我爱鲁藜,现在还很爱他。鲁藜是“七月”派诗人,诗作清新而有哲理,解放初曾任天津文协主席,当时已经被点名批判。会议由刘白羽主持,周扬以领导的身份出席,有时讲几句话。徐刚那时年轻,坐在靠门的地方,丁玲坐得比他还要靠门,经常站起来,来回走走,用手揉着腰和脊椎骨,大概是腰疼。这个会开了两三次以后,规模扩大,人数增加,会场改在作协楼上中间的长条形会议室,那里可以容纳三十多人,仍然由刘白羽主持会,中宣部文艺处由林默涵处长带领,全部来参加。这时开始追查匿名信,每人发了一份,是1955年4月,以“作家协会的一个工作人员”名义写给刘少奇的,内容是反映周扬搞宗派主义。就在这个会上,提出了“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会议内容对外保密,从参加者中间找人,成立了几个小组,整理会议记录。徐刚和袁静一个组,袁静比徐刚年长十岁,那时还是中国作协的驻会作家,1957年才调去天津作协。他们白天开会做记录,连夜整理、打印成册,常常是吃完晚饭就开始干,到凌晨一两点才能搞完。徐刚对历史不了解,会上有人提出姚蓬子,徐刚写成“姚碰子”,幸亏有袁静把关。后来,就换成专门的工作人员记录了。再后来会议扩大到七十人,会址改在全国妇联礼堂,那个礼堂可以容纳百十人。9月6日最后一次会周扬讲话后,大家起立热烈鼓掌。

    当时中国作协机关所在地东总布胡同22号,院子里没有礼堂,作协开大会,一般借用同在一条胡同,位置靠东边的出版总署礼堂,或是位于宝珠子胡同的全国妇联礼堂。

    会议结束后,中国作协党组在9月30日将会议情况写了一份报告,报给“中央宣传部并转中央”。

    仔细研究一下这份《报告》就不难发现,这次会议的开法,十分讲究策略。

    会议本来是冲着丁玲去的,但一开始却没有直奔主题。《报告》说,这次会议是“从座谈一封向中央控告检查《文艺报》问题的‘匿名信’开始。那封匿名信认为,去年年底党对于《文艺报》的错误所进行的批评和检查,是由于文艺界某些领导同志推卸责任,嫁祸《文艺报》,是由于中央‘偏听偏信’的结果。匿名信又诬蔑作协的党组织,诬蔑作协坚持原则批评过《文艺报》和陈企霞的党员同志是‘随波逐流’、‘看风使舵’、‘趁火打劫’,它为受到处分的陈企霞和受到批评的丁玲同志叫屈、辩护。”

    顺藤摸瓜,很快,会议的矛头一转就进入了主题:“会上很多同志提出了许多有力的证据,证明这封匿名信有极大的可能是陈企霞自己写的,因为匿名信中的思想观点完全与陈企霞的相一致,其中说到的事实情节也只有陈企霞才全部知道。而这封信是由别人抄写寄发的,因此,可以肯定一定有人和他合作共谋。会议从对匿名信的讨论和对陈企霞反党活动的揭发与批判中,进一步揭露了陈企霞与丁玲的不正常的关系,和以丁玲为首,并以她和陈企霞为中心的反党的小集团。”

    先是追查匿名信,由匿名信追到陈企霞,再从陈企霞追到丁玲,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简介 >丁陈反党集团冤案始末目录 > 5、且看党组扩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