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文化的兴起
国烹饪大赛中,首次创立“美食评论家”席位,邀请美食评论家参评,对食文化的传播创立了一个新平台,在食文化史中,添上了新的一笔。第一届全国烹饪大赛,收视率达到了17%。
在今天,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等媒体,食文化的传播都占了重要一席,很多年轻的文化人,包括一些普通市民,都加了食文化的写作队伍,盛况空前,它表达一个美食时代的到来,同时可以看成中华文化复兴的开始。不论过去如何拧巴地输灌艰苦奋斗的理念,吃得好才是人类正章。
正如其他文化在初始阶段一样,食文化的兴起,也同样存在着粗鄙化的许多样式,特别在报纸杂志上,许多的食文仅为品尝经历,一些时尚类的杂志,印刷大量的菜肴图片,为美观而拍摄半成熟的菜,有些食图索性在生菜上刷油,虽然色泽鲜明,奇艳夺目,但因为不是成菜的本色,导致图与菜的根本性间离,这应该不属食文化正道。
我认为中国菜可分三大流源,一是家常菜,世世代代先民在普通的日子生存积淀下来,它属故乡的,母性的,母亲手中的那一道菜,它一般没有什么明确的名字,有许多是内容相加,比如茄子炒辣椒,藜蒿炒腊肉等。
二是专业的酒店菜,它由专业厨师在酒店餐馆中研制与烹饪发展起来,它有命名,有谱系,不论早期的四大菜系还是后来的八大菜系,又每个菜谱都有它的独特的口味、烹饪形式与地域性物产,川菜为中国菜在味觉上的巅峰体验,而粤味则平淡到味觉上的最低点。那么,在物产方面,也可以分划出两大食圈,水稻文化圈和小麦文化圈,两大食文化圈中,各区域又有非常精细的小的分划,比如鲁菜系,中国烹任协会副会长高炳文先生认为,实际上可以分离出齐菜与鲁菜,在山东省内,胶东半岛与鲁西平原在口味上的区别很大。
酒店专业菜的研发乃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在北京,一个新菜的研发成功,可以带活整个菜系。许多传统菜都在进行改良,比如同是鄂菜,红蕃茄在北京就引入蕃茄酱的口味,试图在味觉上与国际口味驳接。川菜在北京,则已经大大降低了它的辣度。与之相反,许多南方以清淡为特色的菜系,比如粤菜、沪菜、瓯菜、杭帮菜等,到北京又加重了口味,或也添加辣椒。美国的麦当劳、肯德鸡也都增加香辣口味的食品,这就是食文化的迁徙、改良与融合的过程。
三是文人菜,文人菜有非常之悠久的历史源流,中国的经典名著、、《水浒》甚至,都有上乘的美食描述,其中许多菜已经失传,当代人从中挖掘出来,重新制作,其中有一些可以想见是作者的夸张或虚构,但并不妨碍挖掘者的创新。另有一些文人菜是由文人直接创造,比如东坡肉,这道经典名菜八百年了,流传至今。
我到黄州去考察时得知,民间的记载,苏东坡去罗州(后来的蕲州,南宋时被金人摧毁),看到罗州人吃肉,喜欢炖,炖三天时间,肉绵而味道纯正。苏东坡回黄州照单泡制,炖七天,其味更纯。因苏东坡是著名诗人,这道菜就借苏东坡的诗名而名扬天下。
历史上许多文人在写读期间,都会尝试自己做一些菜肴,包括当代的文人,文人菜因为条件的充裕或局限,与前二者均有差异,它脱胎于家常菜和酒店专业菜,它更重味而不重形,也有些形味皆佳,名也雅致,只因多数不能固化或因烹饪成本过高,不被民间与酒店专业厨师采纳,却不妨碍大家借它的味或形改制,文人菜因为与一个著名文人的关联,它的文化积淀甚厚,在许多地方,仍然留它一席地位,作为地方食文化的品牌。
总之,食文化的兴起,与一个民族的兴盛相关,它是民族整体发展的食文化表达。我个人悉心研究地域美食,将美食与农耕、地理、人文、物产、气候关联,2004年开始规划推出一个个人系列,这个系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