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张家湾
    有些悄然的心迹,梦一样浮升。骑行是当代的漫步,走进广阔的风景,想象无边。燃助车终于没有通过政府的核准,不予行使证,我终止了它的使用,添置了一辆摩托车,建龙125型,它比燃助车坚实,马力大。在京东的晨光里,我犁开平原的雾,循着广阔玉米地中间的泥路,或者叫做机耕道,悠然在幽静的玉米林中行进,颠簸且跳跃。

    这就是北方的青纱帐。玉米地,我从南方乘坐火车,一过鄂豫边界的鸡公山,进入河南地界,便看到广阔无边的玉米,它漫过黄河,覆盖整个华北平原。我还去到山东、山西、陕西和辽河湾,那也是无限的玉米地。为什么将玉米地叫做青纱帐?我不知道,真的,我好几次打听,都没有一个较精确的答复。我知道禾本科,玉米属的玉米来自南美洲,大约在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相同时间进入中国的还有辣椒、红薯和马铃薯。关于青纱帐,我最早从诗人郭小川的诗《甘蔗林——青纱帐》知道,它最初激起了我对北方的好奇心。到北方以前,我不知那神秘的青纱帐为何物,我的初始想法,它可能像南方的一种寄生性藤类,青色的,纠结在荆丛中构成了青纱帐。《甘蔗林——青纱帐》有两节这样写道:

    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

    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

    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

    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这样亲近?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布满浓荫,

    那随风摆动的长叶啊,也一样地鸣奏嘹亮的琴音;

    我们的青纱帐哟,跟甘蔗林一样地脉脉情深,

    那载着阳光的露珠啊,也一样地照亮大地的清晨。

    说心里话,我打小就读这样的诗,在文革前后,有两个诗人的诗集较容易找到,而且还可以读下去,他们便是闻捷和郭小川。闻捷的诗,多为爱情诗,我借来诗集,全本抄下来,装订成册朗读。郭小川的诗集,我在湖北阳新县的赤马山铜矿图书馆借的,赖了没还,押金也就没有退了。大约是三角钱一册的诗集,借书证押了两块钱。实在舍不得还,我将郭小川的诗读了个无数遍。他在五七干校写的《团泊洼的秋天》,在文革后期反响极大。回首往事,号称为战士诗人的郭小川,他的骨头够硬,然视界较窄,纵然我少年喜欢读他的诗,成年后就不再读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悲剧,或许在于没有深刻的自我反省。他们多是那种挨过冤棍的痛诉。我曾专程去湖北咸宁,看过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红砖房,有郭小川的故居,那砖瓦烧得真好啊,我要了一块红瓦,却是没有办法拿。机制的红瓦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制造”字样。史无前例,亦无后来。

    我曾想去团泊洼,据说团泊洼在天津。有一年,我到河北衡水,王冠宇先生指着华北平原无边无际的玉米林说:这就是青纱帐!蓦然,激活了我对郭小川的记忆。不过,这时候离八十年代的中国诗潮已经遥远了。有时候深夜回想,我爱那个诗歌时代。诗歌青年,油印诗刊,诗社遍布全国。朗诵会与发表诗歌的喜悦,不朽的话题。

    于我,玉米与诗歌关联。京东的玉米地,玉米株植密集,高约二米。玉米顶梢上的花,到秋天呈棕色,在公路上骑行打量玉米林,长得一律平齐的玉米,土地之上顶梢以下,绿色,一条绿带向远无限伸延。棕色顶梢,如一条棕带,其上托着淡然飘袅的晨雾,或玫瑰般的霞光。在玉米林中行进,迎面则是清甜的风。

    更远处,白杨树或垂柳排成浓绿的阵列,一道恢宏浓绿的屏障,如果在黄昏,有淡淡的岚齐聚玉米梢头,漫铺至广阔平原,淹没了粗大的树干,知了和蝈蝈,它们永不止歇地鸣叫。泥土的路边,生着开淡黄小花的马齿苋,开小白花结小圆绿果的龙葵,车前草开着束状的小白花,牛蒡开淡紫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路无边,吃无界简介 >路无边,吃无界目录 > 张家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