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淡然的历史陈香
    绍兴有三乌,乌毡帽、乌篷船和乌干菜。乌毡帽确属绍兴人独一份,合上绍兴城的乌瓦白墙建筑,乌在绍兴,实可以称为主体色,设若绍兴也能出一种乌酒,那真个是太棒了。

    做毡帽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已经不短,张岱《夜航船》载:“秦汉始效羌人制为毡帽。”这么说秦时已经有毡帽了,至于绍兴的毡帽起源,明朝绍兴人曾石卿道:“鹅黄蚕茧燕毡帽”。这个燕毡帽,我估计就是乌毡帽,燕子能有多黑呀?绍兴人的毡帽业起源,据说始于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潘尚升开设潘万盛毡帽店,年产毡帽两千顶。早年的绍兴毡帽用羊毛做的,绍兴人将乌毡帽的发明灵感归于老虎,大约是老虎的窝有兽毛,积而久压结毡,绍兴猎人就以此作帽,这个传说很难证实,却也不好否定。旧时,绍兴叫会稽,唐朝诗人即从此踏出一条唐诗之路,断不闭塞。乌毡帽,端的是一顶好帽,里面乌黑,卷边,圆顶,前段呈畚斗形,夏戴遮阳防暑冬戴挡雨雪风霜,四季皆宜之帽。可惜了,四十年前一场运动,尽扫绍兴乌毡帽,那是一个红色主义的时代,容不得乌色,但是乌色,原本是中国人的眼睛、头发的颜色,它是我们生命中的颜色,当乌色褪去,我们便老了。

    说起来,绍兴乌毡帽,在南方水乡,及至中原,皆属为数不多的农民毡帽,这里面肯定有一个奇特的历程,我不知道这个历程,我想一片有戴毡帽风俗的乡土,里面一定有诸多的谜。便不再去追究,只乘了乌篷船,在水巷里漫游。绍兴的水巷,两边仍是居家,这些人家的女子或者也在水里洗涮,水悠悠地流,乌篷船可坐三五人,篷可掀起,竹篾编制,刷有黑油,船夫用脚摇桨,我觉得周作人对乌篷船的描写极其到位:

    “乌篷船大的为‘四明瓦’(Symenngoa),小的为脚划船(划读uoa),亦称小船。但是最适用的还是在这中间的‘三道’,亦即三明瓦。篷半圆形,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黑油,在两扇‘定篷’之间放着一扇遮阳,也是半圆,木作格子,嵌着一片片的小鱼鳞,径约一寸,颇有点透明,略似玻璃而坚韧耐用,这就称为明瓦。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船尾用橹,大抵两支,船首有竹篙,用以定船。船头着眉目,状如老虎,但似在微笑,颇滑稽而不可怕,唯白篷船则无之。三道船篷之高大约可以使你直立,舱宽可以放下一顶方桌,四个人坐着打马将——这个恐怕你也已学会了罢?小船则真是一叶扁舟,你坐在船底席上,篷顶离你的头有两三寸,你的两手可以搁在左右的骇上,还把手都露出在外边。在这种船里仿佛是在水面上坐,靠近田岸去时泥土便和你的眼鼻接近,而且遇着风浪,或是坐得少不小心,就会船底朝天,发生危险,但是也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周作人著)

    俱往矣,今时的乌篷船,大抵为游人制作,船夫往往抢了时间赶水路,未觉尽兴便就到了,再坐须重新买票,他也不大给人拍照停顿。历史到了今天,没有办法,这是在绍兴啊,即便是谁人借了我一只乌篷船,我也枉然,谁个会用脚来划船桨呢?

    我到水仙酒家品饮,桌子摆在水巷边上,悠悠然看流水与过往的乌篷船,此却有美妙风光,白墙乌瓦的建筑,乌篷船,戴乌毡帽的船夫,要了一坛古越龙山,我对绍兴酒情有独钟,居京的普通日子里,会慢慢地把时光喝得很逍遥。因为这个风景,也因为坐了乌篷船的快乐,点了一桌子的菜,绍兴的菜,可要小份,这就不算奢侈,每样都要小份,只有一样要了大份:霉千张。

    大约绍兴的一些知识,都是小时候读鲁迅小说和散文零星得到,首先是加饭酒和茴香豆。尤其茴香豆,经由孔已己先生的渲染,至今也记得他一手遮碟,一边说“多乎哉不多也”,这夫子,很有情趣,如果我在绍兴街头遇见孔先生,肯定要请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路无边,吃无界简介 >路无边,吃无界目录 > 淡然的历史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