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天津篇
问题之从容解决,竟令驻津海军司令官提出限期答复之通牒。阅该通牒内容,各国驻津海军司令官所采取之态度,本国政府视为超越辛丑和约之范围,不能认为适当。……

    简言之,因为入海通道并未断绝,只不过没那么方便罢了,所以,你的通牒超越了《辛丑条约》规定的范围。

    如不带偏见,任何一个识字的人都会读出,“不能认为适当”,即:执政府已经明确拒绝了八国通牒。

    但是国共两党在北方的领袖们却拒绝体谅本国政府的苦心,他们反倒加快了倒段的步伐。在他们的领导下,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一波烈似一波,终于诱发了“三一八”惨案的发生,让段祺瑞一下子陷入不仁不义的泥潭中,百口莫辩。后来,国民军又发起了针对他本人的未遂政变。他饱受责难,心力交瘁,只得最后一次黯然辞职,返回天津。

    成也天津,败也天津!从前清时在天津参与创建新式陆军起家,到最终因天津口的一场战事而引发血案,二十五年之前,“北洋之虎”功成名就;四分之一世纪后,临时执政身败名裂。

    惨案发生后的第三十三天,晚间,段祺瑞在已经总辞职的内阁总长们与亲随的陪伴下,乘专车回到天津,回到了我看过的日租界里的洋楼。

    这位六十二岁的北洋老人,永远作别了中国政治舞台。

    我想,他抵达这座大红门的时刻,天一定刚好下起了雨,让这位末路英雄站在两扇厚重的门板前,任凭雨淋,喟叹自己的一言难尽的争斗生涯。

    段祺瑞少年出外当兵,一步步成为军中骁将。在推翻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的关键时刻,他以北洋军主力部队军长之地位,毅然“犯上作乱”,领衔高级将领通电清廷,逼其退位,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这咬牙切齿的威逼终于促使了大清江山迅速崩解。虽说人们说此举乃得了袁世凯的授意,但这份孤胆不是每个北洋领军人士所能有的。此即段氏“一电定共和”或曰“一造共和”的美誉之由来。

    在平息了国民党人发起的“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竟要称帝!段祺瑞不顾半生被提携兼赐婚之恩,以缄默和称病抗议之。国务总理不上班,政府便陷于半瘫痪状态。这种大义灭亲之举,也并非每个北洋政府高官所能做的。连最亲近的人也反对恢复帝制,众叛亲离的老袁只得厚着老脸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没多久,袁氏便一命呜呼。抵制袁氏称帝,成为段氏“二造共和”的光荣履历。

    袁氏死后,黎元洪当家。段祺瑞因性格与工作方法使然,与新总统黎元洪交恶,终于干不下去了,遂辞职出京。谁料驻防徐州的张勋竟借调处之机,率五千名留着长辫子的大兵入京,搞起叩请清朝复辟的闹剧!寓身津门的段祺瑞,虽为光杆司令,却挺身而出,跑到津郊马厂第八师李长泰部驻地,凭一己声望,组织起“讨逆军”,通电命同乡段芝贵、曹锟为东、西路军司令,吴佩孚为先锋,杀进京城,迅速终结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那一出大倒退的短命剧。由此,他博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也赢得了在北洋军人集团里无人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几度下野,这位意志坚强的军人政治家也没放弃统一中国的宏愿,他虽赋闲津门,却关注着国内政局,并最终接待了孙中山与“奉张”的特使,三方结为同盟,共同推翻了直系政权。只是因为阴差阳错,他统一国家的最后一搏随海河之波悄然流逝。

    他的足迹明明白白镌在青史上,只要你真的触摸到民国初期的那几片汗青,就会明显地拭到覆盖着陈泥的有关段氏的深深的刻痕。

    是英雄但却不是明君。打仗与治国是两码事。因刚直不阿或曰刚愎自用(实为同一词的两种说法)的个性,也因对饱受争议的徐树铮的过度信任,终使段祺瑞与其他军阀巨头们一样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简介 >1912-1928:文武北洋·枭雄篇目录 > 天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