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从宰相到阁臣
竟有多至十几人的时候。然而也有些例外,如在万历年间,明神宗倦勤,阁臣有缺总不肯补上,竟常出现阁中只有一人、成为一人独相的局面。

    阁臣成为定制后,很快便形成了为其所特有的一些制度,这些制度并未成文,但有时却比定有专条的制度还更死硬。在最初得任阁臣的七人中,便有了一定的名次上的排列,列名最先的人被称为“首辅”,第二人则称为次辅。首辅自始便有个像领班一样的意味。但在最初,名次虽经排定,却并不是不能变动的,居先者可以降下来,在后者可以跃到前面去。譬如最初的七人,原是以黄淮为首,解缙则名列第四,但不到一年,解缙却一跃而为首辅,原来的首辅黄淮却降了下来。再如杨士奇,他是名列第五,排名在第三位的杨荣之后的,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杨荣和他都在阁中,他却跃居杨荣之前成了首辅,杨荣则只得任次辅。但是这种可上可下的做法并没有持续了多久,很快便形成了另外一种绝对排资论辈、前后永远分明的死硬制度。这一制度的要点是,在阁中的名次既经排定,便成不可更易的顺序,首辅永远是首辅,次辅在首辅未离职时永远是次辅,首辅如果离职,继为首辅的又必然是这个次辅。次辅而下,三、四、五、六各位也是同样,都得等着名列在前的人离去,或者死了,才可以依次递升。不但此也,首辅如果罢离,不管去职久暂,只要又行入阁,排资在他之后,已然位居首辅的人也该退下,由这位旧时的首辅重居首位。这种死规矩,在以前的宰相制中一直并没有过,如果有,那么汪广洋再入中书省,升任左相的就该是他,而不是胡惟庸了。

    阁臣后来还形成了另一个规例,便是入阁者必须是甲科出身,也就是说,必须是个进士出身的人。这种规例最初也没有,仍是稍后才形成的。仍以最初的七人为例,那七人中的杨士奇和胡俨便不是进士出身。不过他们虽非进士,入阁之时却都在翰林院任职,杨士奇是个编修,胡俨则是检讨,所以严格说来,最初七人虽非都是进士,实却一律都是词臣,这与后来的非甲科出身不得入阁,看来倒也有些关系。其实这也难怪,因为选来入阁的人首先便须以笔墨见长,并且又只从詹事府、翰林院等修撰文史,或者职为讲官的那些处所来选择。而这些地方又都是甲科人员汇聚之处,后来竟自形成非甲科不得入阁,中了进士,又被选为庶吉士,人们便都以未来的相臣目之,实在也是由来有自,无怪其然了。

    由于阁臣同时在阁者每有多人,首辅又有个类似领班的作用,遇事总是由他当先,和皇帝的接触也以首辅为多,所以彼此之间相互竞争自始便很激烈,以首届的七人而言,便发生过黄淮和解缙之间的激烈斗争,结果则是解缙被害,死得很惨;黄淮后来也以时常加害大臣被投入狱中,结果也并不好。

    这个解缙在首批的七位阁臣中最初虽然名列第四,但入阁时的官级却是七人中最高的一个;他这人又极有才华,文笔既佳,又多策略,所以入阁不久,便脱颖而出,入阁不足一年,便压倒了黄淮,跃居首辅。黄淮原是个热衷权位的人,被解缙抢到了前面,岂肯甘心?于是他便一心罗织解缙的过处,遇有机会便暗中向永乐反映,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把解缙从首辅的位置上搞了下来,自己重又得居首位。他虽把解缙赶出阁外,远谪到广西去为布政司右参议,却仍不甘心,到永乐八年(1410)更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兴起大狱,把解缙和中书李贯、赞善王汝玉、编修朱纮、萧引高等人都逮入诏狱。李、王、朱、萧等人由于久被关押,都已死在狱中,只有解缙,虽被关了五年,却还没死。这时已是永乐十二年(1414)了。那年冬季,天子录囚,永乐在狱囚名册中见到解缙的名字时,随便问了一句:“这解缙还活着么?”他问这话,并没要人回答,可能是随口一问,并无别意;也可能是诧于解缙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案始末简介 >三案始末目录 > 从宰相到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