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从宰相到阁臣
容易,特别是把张璁和桂萼都引为阁臣,是费尽心力才硬做下来的。明代阁臣的产生,最初虽像是出自派定,后来很快便已定出规例,增添阁臣,要由旧有阁臣会同九卿加以会推。会推也称廷推,即是有关廷臣先定期会齐,先讨论出彼此都认为就各方面看来是最宜入阁的人选,然后由首辅扼要写出大家对所推诸人的评价和意见,奏请皇帝选择批准。大约会推出来的人数总略多于递补入阁的人数,以便皇帝按照他的意见加以选择。只有经过会推,又由皇帝批准入阁的阁臣,才是合乎例规的,不会招致物议。皇帝径以中旨任命,首辅自行具疏奏请,都被认为极不合法。皇帝的任命中旨会遭到首辅的封驳,说明理由,退回中旨,请其再加考虑,倘仍坚持己意,再下中旨,则除会再被封驳外,还会惹起各类言官纷纷疏论,惹起一场风波。首辅自行疏荐自然风险更大,无论皇帝准与不准,都会受到言官的攻击,常常搞不成功。所以订出这种办法,都是君臣之间本着《太祖宝训》的务使互相牵制免致动摇帝基的用意而规定的。限制皇帝,是为了免于一意孤行,用人当孚众意;限制首辅,则是为了免于一人专权。不过话虽如此,皇帝和首辅对于要谁入阁还是很能起到决定作用。在皇帝一方,他可以暗中示意有关诸臣,由他们迎合己意,提名上奏。如果示意不能成功,他还有最后的一招,便是提名中如无他心目中的人选,他便一个也不批准,一次、两次……直到合了他的心意才肯加以批准。这种办法,效力很大,常可十有八九。首辅的方便是会推是由他来主持,他想推谁,在开场白中先就说了,别人碍于颜面,即便心有不然,常常也会勉强同意。如果主持会推的首辅是个极具威力的,像张居正那样的人,会推时别人很少会敢多说些什么,那会成为由他个人说了算的局面。皇帝在东宫时的主要讲官,入阁已成为例有的事情,甚至新君还没即位,当时的首辅已经把那位讲官引入内阁了。徐阶之于高拱便曾这么先事拉拢过。

    皇帝把人引入内阁虽有很多方便,但嘉靖把张璁引入阁中,还是多方设法,谨慎待机才得成功了的。很早他便曾于会推之前多次示意,想把张璁推出,但因无人理会,都失败了。他也知道,张璁的形象太坏,不管如何示意,也难得被推出。径以中旨任命,他也不敢轻试,因为必会遭到封驳,引起风波,那样形象更将不堪,再想引入就更难了。他必须静以待之,等候机会。到了嘉靖六年八月,杨一清晋升为首辅,他这个人对张璁所上的议礼疏文,不但没反对过,还曾加以赞赏,想来如以中旨令张璁入阁,杨一清也许不会封驳;他不封驳,事情就算成了。这样盘算定了,这位明世宗便于嘉靖六年十月以中旨使张璁得入内阁。隔了一年多后,又于嘉靖八年二月,以同样的方式,使桂萼也成了阁臣。以中旨任用阁臣,以前倒也有过,但极稀少,不到两年竟接连有了两次,这还是个创举,也开始了以后滥用中旨的不良后果。

    被以中旨任用的阁臣,无论在阁内、阁外都很受人轻视,认为“不以其道得之”,是人品上的一大缺点。后来很有些人,得到中旨任用,自己也深以为耻,入阁之始便极力请退,不被俞允绝不中止。自然,张璁并不是那样的人,他七试不售,得中进士已然年将半百,多年久居下僚,使他养成了一股愤激之气,为了迅速腾达,他什么都敢去干,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上疏议礼,正是不惜出于孤注一掷的表现。他以中旨入阁非但不以为耻,还更认为自己深得帝眷,显得极其傲慢,对谁也不买账。

    张璁未入阁前,为了议礼,已和杨廷和等几个首辅打过交道。由于他是替嘉靖冲锋,那些首辅都在他的手下吃了败仗。这使得他更加目中无人,自觉世间可说无人能与他为敌,谁也禁不起他一击。他入阁后,觉得阁中的很多规例都很束缚了他,感到很不安逸。当时的首辅是杨一清,这人不但极其佩服张璁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案始末简介 >三案始末目录 > 从宰相到阁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