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内监
使以至镇守边地造成了先例。

    总的说来,被朱元璋自己破坏了的禁例并不算多,其他各条都是后来的诸帝渐加破坏了的。朱元璋去世后,继位为帝的是皇太孙朱允炆。皇太子朱标已在朱元璋之前去世,所以皇位由皇太孙继承,这便是后世所说的建文帝。这位皇太孙对他祖父所定的这些禁例执行得很严,他才即位,便曾严谕各地官吏,内侍外出如有不法之处,地方有司可以将其械送治罪。在内廷,对内监管理得也极严,稍违禁例,即行惩办。内监们在拘束过严的监管下,很多人都觉不满,等到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造反南下时,很多内监纷纷逃往朱棣的军中,把朝中的诸般虚实都报告了他,加速了他的胜利,使他很快便攻入南京,夺得了帝位。

    朱棣夺得了帝位,次年便改元永乐,他就是明代称为二祖之一的明成祖。朱棣由于暗中曾很得到内监们的助力,对于内监的观感便与明太祖与建文帝大有不同,内监的待遇宽松了很多,人数更增加了,二十四衙门经管的范围更铺展开了不少。朱棣改变旧制最显见的便是内监竟可公然统率军队搭乘舰只,自由出访。至今仍然盛传人口的“三保太监下西洋”,便是于永乐三年(1405)开始的。这个“三保太监”姓郑名和,是云南人,他自幼便已“净身”(动过手术,成为阉人,俗语称为“净身”),被分到燕王的藩邸中服役。燕王提兵南下,郑和也在军中。他很立了些功,极得燕王倚信。他曾前后七次出访西洋(即今南洋一带)各国,统率的舰只人员,规模极大,共计有将校、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分乘着长达四十四丈、宽有十八丈的大船六十二只。这样的人数和舰数,以及舰只的巨大等等,在当时可说是世所独有的、最大的舰队。郑和多次出巡,当然意在宣扬国威,通使求好,也还含有炫示富强,要西洋各国把中国奉为大国,前来朝贡的用意。此外,据传还有一个更为着意的目的,便是想到海外探寻出一直寻获无踪的建文帝的踪迹。原来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南京之时,情势很乱,宫中起了大火。在混乱中,却不见了建文皇帝,到处寻遍,都无踪影。朱棣得知此事,立命紧闭宫门、城门,派人分往城中各处认真仔细搜寻,务要生能见人、死能获尸,才肯罢休。但是连搜多日,仍毫无所见。不久,外面便有了很多关于建文帝的传说,所有的传说都是讲建文帝早在城破之日便已逃出城外;逃往哪里,则各说不一,川、滇、黔、桂等地都各有所传说。过了些时候,建文已经逃往国外之说越来越多。有一些人还说,某人、某人,曾在海外某地、某处见过建文;更有很多人还说,建文已经落发出家,袈裟芒鞋,完全已是僧人打扮……永乐觉得,建文如在,对他始终是个威胁,必须把他寻获,做个了断,才得心安。因此,郑和出访,暗中就还负有访查建文皇帝踪迹的使命。郑和七次出访,开始于永乐三年(1405),到第七次出行已是宣德六年(1431),前后共达二十余年,到过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等三十余国,史家称为明初盛事,洵非虚语。

    除了郑和以外,永乐派往各处的内监还有多起,如永乐元年便曾派出内官监的内监李兴,命其奉敕前往暹罗,去问候那里的国王。此后如李达出使西域、童海出使迤北、侯显出使西番,也都和李兴一样,负有相同的使命。

    派内监到军队中去作为监军,或是就由内监径行统率军队出镇地方,也是早在永乐年间便留下了例子。譬如,永乐八年(1410),便在都督谭青的营中派有内监王安作为监军,内监马靖出镇甘肃,内监马琪出镇交趾(即今印度支那半岛),便都是内监自率军队出镇边方。

    永乐虽然有过这些有违祖训之事,但却不肯承认。他狡辩说:“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郑和等人出访海外,监理军兵,出镇边方等等,当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三案始末简介 >三案始末目录 > 内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