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读懂华山论剑
    郭靖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个字,在理论高度上全面超越了上一代大佬王重阳的“行侠仗义、济世救人”。当这八个字高高飘扬在襄阳城上时,郭靖才真正成为了整个江湖的道义领袖、精神导师。

    <er">一

    华山论剑,不但代表了南宋末年的武学巅峰,也是整个金庸江湖史上后无来者的盛事。

    非要打比方的话,武人们的华山论剑,历史地位就像文人的那一次兰亭雅集。我们压根儿就没看见过王重阳的真正身手,正如今天再也见不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中想象传奇。

    华山论剑一共有三次,每次间隔约为二十五年。金庸的书虽然反复修改,但时间前后不搭的问题仍然不少,只能说三次论剑大致是1200年左右第一次、1225年左右第二次、1259年左右第三次。

    三次论剑,每一次都是有主题的,而且分别有一个明的主题、一个暗的主题。

    第一次论剑时的大背景,是宋金相持,一个北伐未举,一个南侵无力。在宋朝这边,宁宗皇帝刚刚解决完党争问题,还没来得及腾出手对付金国;金国则正为蒙古的扩张烦恼不已,本来打算在西南、西北部挖些壕堑阻挡蒙古人,然而每修好一点就被风沙所平,白白折腾老百姓,所谓“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

    趁着时局平稳,武林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开始了缓慢的重组和新生。此时的江湖上可谓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四方豪杰像野草般恣意生长,跑马圈地,充满了一种“榛榛莽莽、天地初辟”的自由气息。

    各路派系之中,有一些大的山头,比如全真教山头、桃花岛山头、白驼山山头、大理段氏山头;有小一点的山头,比如黄河帮沙氏山头、辽东长白山梁氏山头、藏边大手印山头等,各自都蓬勃发展,称霸一方。

    甚至一些弱小的势力也能在夹缝中生存,例如“江南七怪”之流,他们没有什么重要的战略资源(武功差),也从来没有依附过什么大的势力,却也都能割据一城一寨,扬名立万。

    第一次华山论剑,就是这样一种江湖格局的最好体现:参与的高手们颇有些五湖四海、不拘一格的味道,东至东海,西达西域,南极大理,北逾黄河,各方都有代表参加。论剑的过程也基本上是公平竞争,“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没有以多欺少的情况。而且大家只论武功,不论所谓的是非善恶,基本上没有附会道义上的东西。最后,大家公推全真教主王重阳为第一。

    第一次论剑,明面上的主题是“九阴真经”,谁武功高,谁就拿去。而暗的主题,则是群雄逐鹿,是各大山头第一次直接的实力大比拼。

    论剑之后,江湖上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一超多强”格局,各大山头初步划定了势力范围,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在王重阳和全真教强大的武力威慑下,江湖上的各种矛盾暂时被压制住,用周伯通的话说,就是“武林之中倒也真的安静了一阵子”。

    第一次华山论剑后的格局有几大特点:

    一是几大山头共同承认王重阳的超级地位,认可由他独自占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九阴真经》。

    二是五大山头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互相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尽量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偶尔,他们也有小规模、局部性的摩擦,但绝不搞生死火并。

    三是部分山头之间结成了一定的松散联盟,比如北丐和南帝之间,南帝和中神通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盟性质,还进行了一些重要战略资源的输送和交易。王重阳和南帝之间就互相交换了一阳指和先天功。

    如果王重阳长寿一些,这个由他肇建的江湖格局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你我皆凡人简介 >你我皆凡人目录 > 读懂华山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