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忆灶温
    旧时隆福寺街最热闹的一带,当是自隆福寺山门至街东口一段,这一段街道最主要的店铺大约有四类:一是书肆,清末有同立堂、天绘阁、宝书堂,后来有三槐堂、聚珍阁等,歇业最晚的则是维持到六十年代初的修绠堂,记得我在上小学时还常常到修绠堂去看店中按经、史、子、集分类的线装书。二是照相馆,清末照相技术刚刚传入不久,是个新鲜事物,人们逛庙会时,往往在照相馆拍张照片。当时照相馆中有许多道具、布景,现在看来很可笑,布景自然是亭台楼阁,桌椅家具,也有戏装摄影。照张相或做个阔人梦,或过回戏瘾,满足了一般市民情趣。说起隆福寺的照相馆,近人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述了最早在庙西路南开设照相馆的杨远山和鸿记照相馆,认为后来隆福寺庙内外十余家照相馆皆其弟子徒孙,确是事实。随着后来隆福寺的改造,这些照相馆陆续歇业,今天仅剩下长虹电影院西邻的北京照相馆,可以说是隆福寺里仅存历史最悠久的一家照相馆了。第三是花店,隆福寺的花店比不上西城护国寺的花店,但在春节前后,生意却极为红火,腊梅、迎春、一品红、水仙、金橘等都是北京人点缀过年气氛必不可少的花卉。这些花店还卖花盆、花籽和肥料,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到春天,各家花店门口都卖马掌和马掌水,一从店门口走过,总有一股马掌的臭味儿。

    第四类店铺则要算是饭馆儿了。

    隆福寺最有名的一家饭馆儿当属福全馆,福全馆是山东风味,开设于光绪年间,在隆福寺街东口路北。厅堂轩敞,附带戏台。近年被人们津津乐道反复炒卖的一件轶闻,就是张伯驹先生四秩晋九大寿,在这里演出失、空、斩,丛碧先生自饰孔明,并由杨小楼、程继先、余叔岩、王凤卿四位伶界大佬分饰马谡、马岱、王平、赵云,被称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盛事,地点就在这家福全馆。也有的文章说是在金鱼胡同的福寿堂,那是完全错误的。福全馆在经营方式上仍属清末大饭庄的作派,而能维持到三四十年代末,完全是沾了地理条件的光。

    五十年代隆福寺最兴盛的两家馆子,是白魁和灶温。白魁是清真馆子,在其同类中实属一般,也是沾了地理位置的光。但其烧羊肉一味,确实很出色,上好的羊肉先煮后炸,炸是用香油炸,腴而不柴,肥而不腻,香酥可口,煮肉的红汤可以下面条,味道鲜美,配着炸后的烧羊肉,别具特色。白魁的烧羊肉每到下午外卖,买者多拿一盒一锅前往,盒中装肉,锅内盛汤,如买烧羊肉,汤是免费的。

    最后说到灶温。灶温是家很不起眼的小馆子,据说开业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叫隆盛号,因为生意兴隆,灶火不息,可以随时供应顾客需求,被称之为“灶温”,原名反倒不为人知,后来索性改名灶温,在京城颇有名气,北京人把灶温的“灶”字读平声(音糟),不读仄声。旧时北京的饭铺最低档的有两类,一是切面铺专营面食半成品和现成的面条、烙饼、火烧,至多有包子、饺子之类。二是二荤铺,所谓“二荤”,即是猪肉和猪下水做的菜肴,灶温即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小饭铺。灶温店堂就在今天的长虹电影院对面,西边则是比它稍具规模的白魁。店堂很小,仅能容下七八张粗木桌子,没有椅子,桌前是长条板凳,非常平民化。

    最初认识灶温,是由于陈梦家先生的缘故,这是我非常怀念的一位长者。

    陈梦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早年也是一位诗人,他曾师事徐志摩,是新月派后期卓有影响的青年诗人。1955年,我家搬到东四附近,当时陈梦家先生住在东四钱粮胡同,从那时到1962年我的父母搬到西郊前,陈梦家先生都是我家的常客。就是1957年之后他情绪不佳的那些日年子,也常常在我家的书房中度过不少快乐的夜晚。他学识渊博,为人风流倜傥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简介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目录 > 忆灶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