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何山药”与爆肚满
在什么地方了。

    此后,何山药带我去过好几次他家,也给我讲过不少瓷器方面的知识,我虽只有十一二岁,却也受益良多。我对何山药最大的好感,绝非他送了我两个蛐蛐儿罐子,而是他没有拿我当孩子,很平等地对待我,是十分诚恳的。外界说他“二百五”、“半膘子”,其实我发现他很多时候是童心未泯,即使处于当时的逆境中,仍然保持着他憨直的一面。

    当时东四牌楼的西南角有家小馆叫“爆肚满”,专营爆肚,这家小馆子已经消失三十多年了,今天的瑞珍厚就在它的位置,要气派多了。我记得“爆肚满”只有一间门脸儿,里面不多几张桌子,但由于地理位置好,倒也生意兴隆。我虽生长在北京,但家里人却很少吃北京小吃,尤其像爆肚这类东西,从肉的佐未问津,小学时天天从它门口路过,就是不知爆肚为何物。

    第一次吃爆肚是何山药带我去的。

    有一天何山药来,正巧祖母不在家,他和我搭讪了一会儿,就用刀枪棍棒对着开打,那时下午四点来钟,玩了一会儿,何山药说:“我饿了,走,跟我吃爆肚去。”他把我领到“爆肚满”,先嚷着找“满把儿”。“爆肚满”是清真馆,原来是姓满的经营的,后来公私合营,仍叫“爆肚满”。这位“满把儿”也还在店里工作,爆肚的主要制作工艺由他操作。回民称谓中的“把儿”,就像普通话中的“同志”、“先生”或“头儿”,姓马的称“马把儿”,姓哈的称“哈把儿”,姓满,自然就是“满把儿”了。汉民也随着回民一样叫。何山药进门就嚷着见“满把儿”,透着那么熟,那么亲切。“满把儿”赶忙从厨房跑出来,笑着说:“何先生,老没来了,这程子可好?哟!今儿个怎么还带个孩子来?”我听见这话就不高兴,这“满把儿”讨好何山药,却蔑视了我。何山药说:“这是别人家少爷,我请他吃爆肚儿。你给我来两份爆肚仁,火候要好,要脆,再来俩热烧饼,要刚出炉的!”

    吃爆肚儿,佐料是不消吩咐的,只要你坐下,自然会给每人上一份佐料,那佐料与涮羊肉的佐料差不多,但比料简单些,而芝麻酱却要多,显得挺稠。爆肚是地道的北京小吃,南方人很少有吃的。所谓爆肚,其实就是羊与牛的胃,无论名称有多花哨,都没有离开这样东西。牛肚与羊肚都有肚仁,但其他的却有不同名称,如牛肚还有百叶、厚头,羊肚品种更叫雨过天晴,今儿多,像散丹、板芯、肚板、肚领、蘑菇头等等。繁多的名目是因所取的部位不同而定,当然价钱也不同,精华部位要算是肚仁和蘑菇头了,据说要好几只羊的胃才能出一盘儿肚仁和蘑菇头。肚仁与蘑菇头的特点是一脆一嫩,肚仁儿吃到嘴里脆,但能嚼得动,不像散丹、百叶,很费劲儿,大多要囫囵吞下去。因此肚仁、蘑菇头的价钱要贵些。何山药告诉我,吃爆肚儿要先来盘散丹磨磨牙,吃完散丹再来盘肚仁,你头一回吃,就甭吃散丹了,直接吃爆肚仁,省得让你说我蒙你。“爆肚满”的爆肚确实好,又脆又嫩,可能是“满把儿”亲自动手的缘故,火候恰到好处。就着热烧饼,甭提有多香了。

    北京卖爆肚的店很多,最有名的当算东安市场的爆肚王、爆肚冯,东四牌楼的爆肚满。后来王家和冯家都在东安市场开了店,买卖做大了,除了爆肚,还经营涮羊肉和其他教门菜,也有了自己的字号。爆肚满却始终用“爆肚满”的字号。

    我记得到了五十年代中,“爆肚满”变成了一楼一底,楼下仍卖爆肚、杂碎什么的,很大众化,俩烧饼一盘爆肚也能吃饱。楼上卖涮羊肉和教门炒菜。那时我还不敢一个人去吃馆子,所以每次吃爆肚都是何山药带我去。那时在店里吃爆肚的人都喜欢喝点酒,何山药喝不喝酒我不知道,总之他和我一起去吃爆肚是从来没有喝过酒的。

    后来东四的四个牌楼拆了,拆牌楼的时候我天天路过,觉得很好玩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简介 >老饕漫笔·近五十年饮馔摭忆目录 > “何山药”与爆肚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