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治国安邦的幻梦
    贾谊渴望治国安邦的一腔热情最终换来的只有失落与伤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而言,贾谊的很多建言缺乏实践的可能;客观上看,皇权时代的思想禁锢必然导致贾谊的怀才不遇。单纯的文人不可能完成走向政客的蜕变,所以贾谊一生都只能被人称作“才子”。

    满怀一腔热情的贾谊先后多次向刘恒上书,内容都是在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于是有了著名的《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

    《治安策》集中反映了贾谊的政治思想,而且讽谏之意比《过秦论》要直白许多,言语都很直接,上来就是讨论王国、内政这两个问题。

    首先,针对诸侯王势力的坐大,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就是通过在诸侯原有土地上增建新王国的方式,来缩小单个诸侯国的疆土。这和日后武帝时期主父偃推行的“推恩令”十分相似,只是推恩令确保了这种“众建诸侯”的连续性——诸侯王所有的儿子都可以瓜分父亲治下的土地。而文帝朝是否新增王国只能通过皇帝的喜好来决定,“众建诸侯”不规律,因而“少其力”也就不能长久连续。

    其次,贾谊要确立明确的等级制度。

    贾谊是一位儒生,儒家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所谓的“重建礼乐”的政治理想,实际就是要构建像西周初年那样等级森严的制度,所以贾谊一直提倡要明确君臣地位的尊卑。除了他嫌功臣集团成天在刘恒面前左右朝政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渴望实现儒家重建等级秩序的理想。

    而且贾谊认为,政府建立了不能充分维护天子权威和地位的郡县、分封并行制度,就是导致整个西汉初年政局混乱的原因。贾谊说刘恒应该“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亲各得其宜”,让高低贵贱之分确定下来,“等级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构建集权统治下等级森严的中央集权制度,令天子的地位变得至高无上。

    贾谊认为,只有树立起皇帝个人的绝对权威,才是解决王国问题的最佳之策。

    要将“礼仪”具体化,就必须倡导礼乐,所谓“厉廉耻,行礼谊”,法令与教化都是不可以废除的。同时还要对老百姓加以灌输儒家的忠君思想,美其名曰“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向)道”,其实是间接性地为日后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作了铺垫。

    他的这些建议被落实之后确实是带动了整个国家物质文明的发展,他提出的先安定百姓进而稳固国家的主张也是正确的。

    贾谊抬高了儒学的地位,但由于贾谊本人在朝廷中特别不招人待见,这反倒激起了人们对于儒学的排斥。尽管文景时期选择使用黄老无为而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贾谊个人为儒学带来的负面口碑也绝不能忽视。这最终戏剧性地导致了贾谊提倡儒学,却潜在地促进了黄老之术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扩张。

    《治安策》中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内容是建言重视农桑的。

    贾谊的《新书》中讲“为富安天下”,想要富,先种田。

    贾谊认为国之要务是鼓励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他把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定当成了自己的执政理想,鼓励生产,让老百姓安安心心耕作,到时候该播种播种,该施肥施肥……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老百姓从此没有假期去旅游了,连国内游的机会都没有,一年四季就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吧。

    鼓励农桑说来是为了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本质目的却是为了“安民”,把老百姓牢牢地拴在田间的一亩三分地上。这有利于社会安定和专制统治,减少了流动人口。

    我们在看任何政治建言的时候,都应当看到其背后阴暗的一面。因为阴暗是政治的本质,开明的抉择不需要政治的操控,政治其实就是“势”,是舆论,是主张,而不是解决问题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当道家统治中国简介 >当道家统治中国目录 > 治国安邦的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