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治国安邦的幻梦
的唯一策略和绝对真理。

    贾谊鼓励农业生产来富民的建议和他前文“重建礼乐”的想法合在一起,就是为了牢牢地抓住老百姓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统治。这和我们今天通过工农业生产来发展自由经济实际上是不同的,贾谊强调了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鼓励与推动,这就带上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是为政治服务的。

    所以,儒家提倡的所谓“以民为本”,本质上应当理解成“以安定人民为本”。

    《新书·大政上》讲:“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度,而民必胜之。”也就是在儒家眼中,老百姓的民意其实是阻碍其推行中央集权和专制的障碍,只不过由于民众的力量过于强大,所以需要给予一定的好处来安抚他们,毕竟公开、明确地伤害百姓利益会招致他们的反抗,而且百姓人多势众本身就占了优势。

    贾谊以此劝谏刘恒应该以礼乐教化来教育百姓,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老百姓不安生,那就给他们洗脑,让他们安生下来,这样百姓才能心甘情愿地顺从国家的安排,人民才能团结在中央的周围……这便是所谓的“国泰民安”了。

    贾谊受时代局限而产生的思想不是其个人能左右的,好在刘恒信奉黄老,而且居于专制统治阶层的顶端,所以比贾谊更为清楚个中来由。因而我们看到刘恒面对贾谊的建议时,多数是接受贾谊提出的问题,却并不采纳贾谊的解决方案。

    《治安策》中还有一部分是讲立储问题的,毛泽东评价这段的时候说贾谊很迂腐。贾谊是这么说的:“国家的前途命运全都寄托在太子一人身上,想要让太子成为人才,那就一定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要早早地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同时要安排好他身边的人,趁着青春期还没到的时候就先用礼乐束缚住他。这样效果好,能让他修身养性,智力得到开发。而且身边的人也会影响他的性情,所以一定要把他左右的人选好。只有教育得当,再加上身边的人身体力行对他施加影响,太子才能成才。《尚书·吕刑》说‘一个人做好了,万民都会依靠他’,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贾谊的话听起来很不顺耳,毕竟这话是在对皇帝的家事指指点点。总之,刘恒对他的建议并不十分认可。鲁迅有过一个解释,说:“惟其后之所以绝异者,盖以文帝守静,故贾生所议,皆不见用,为梁王傅,抑郁而终。”()

    贾谊的《治安策》,摆明了是教人治国安邦的。但至于其中的内容到底含金量多少,学界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同鲁迅的看法一致,刘恒选择无为而治不单单是心血来潮,而贾谊则把治国道路的选择看得太简单了。贾谊指出的问题有一些也确实不可忽视,刘恒把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但他也要综合各方面实际情况进行考虑。所以他只接受贾谊的批评,而拒绝了贾谊的建议,那是一些缺乏政治远虑的建议。

    刘恒和贾谊处于两个位置,贾谊只需要一心考虑国家、君上、自己的热情与理想,而刘恒每选择执行一项政令都要考虑各方势力的平衡。

    历史上许多君臣都是如此,日后晁错和景帝的关系也是这样。统治者和谋臣不同,统治者的诞生是各方势力综合选择的结果。以刘恒为例,他的登基也就宣召了,他将代表关东诸侯王集团、功臣集团等各方势力的利益。不论他愿不愿意、认可不认可、是不是想打破这种利益关系,他在客观上都处于这样的位置。而谋臣所肩负的责任是单一的,只需要不断进谏就行了,完全不需要考虑皇帝私人的利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进谏与皇帝的利益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冲突,皇帝选择接受谏言其实是一种“反常理”的现象。也正因为此,每当人们看到善于纳谏的君王时,都会将他奉为“明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当道家统治中国简介 >当道家统治中国目录 > 治国安邦的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