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胡同纪事兼忆隆福寺
    到北京,好多人都记得有个隆福大厦,到那儿买东西,还能吃小吃。在老北京人口里,那地方叫隆福寺,周围都是胡同,是老北京京味保留比较浓厚的地方。隆福寺当初真的是座庙,庙会越来越热闹,这儿就成了小吃有名的地方。萨小的时候生活在它的附近,那是个颇有意思的地方,要是能顺着这街走走,就能体会老北京的风情了。

    当然,隆福寺街上,小吃是最诱人的。白魁老号的爆肚儿打鼻儿香,颤颤悠悠的凉粉儿像玉做的鱼儿,卖肉夹馍的小妞儿把大菜刀往菜墩子上“当”地一剁……

    最诱人的还是灌肠了,又焦,又脆,又黄,更讲究的是那一碗蒜汁儿,配上羊杂碎汤拌着香菜末,让您吃得鼻尖冒汗,齿颊留香。嘿,龙头大茶壶的隆福寺哦。

    20世纪70年代,到隆福寺逛街吃小吃还是过年时候的“特典”,一般的时候,北京胡同的孩子们只能在家里盼着推小车卖冰棍儿的老太太,小车的轮子是用轴承做的,推起来离老远都能听见。老太太推着那种没有胶皮的车轱辘,“吱吱呀呀”的,红果的是三分,小豆和巧克力、牛奶的是五分,要是能吃上一毛钱的雪糕,就近乎享受了。

    隆福寺也不全是小吃店,那里有个出租车站,旁边是个灰色的坊门,坊门里边是土道,两侧是鳞次栉比的灰色民房,看到坊门您可能以为这是一个大院,进去才明白这是一个巷子,住着好几百户人家呢。当然,汽车是进不去的。历史上说古代长安分成多少个坊,这坊是什么概念,看看那儿就明白了。旁边是卖卤煮火烧的和宏仁堂药店——它收风干的橘子皮,还有土鳖、蝉蜕。有一家“两义铺”,卖杂货,粉笔一分钱四根,白的,要是彩色的就一分钱一根。

    转过来呢,就是一条一条胡同了。北京的胡同据说都是好风水,人家说“东城贵,西城富”,就是说大官等等也都看重东城的地气,到这里来造屋。所以房子质量也修得好。

    北京东城一带名人故居众多,四条往南,外交部后边的高墙大院,是李莲英的宅子,小的时候我们老上它那大砖墙缝里挖蛹。据说有个富商赚了钱,想到京城来享福,修的大宅子,没想到李莲英看上了,想买。那商人在地方上也是一霸,眼睛一翻,没理。小李子有办法,看看院里,回过头来刑部就把那商人抓起来了——你一个白丁,居然敢在家里种龙爪槐,想篡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宅子确实漂亮,像王府一样。

    钱粮胡同那边,隆福寺西口有两个宅子,规格差不多。

    一个是老百姓住的,原来是大清的户部所在,掌管的是大清国的钱粮国运。五套院的大型四合院,一个很大的前院,东西各有一个两进深的四合院,两个后院都是高墙,正房厢房都是青砖大瓦房,东西两院的正房都是高台阶。院子大门有一个高门坎儿,自行车都得抬进抬出,后来嫌它碍事就给拆下来立在一边,两扇朱漆大门,门口两边各有一个石狮子,各配着一个上马石。

    另一户呢,白墙红门永远闭着,又住着哪路神仙?独眼大帅刘伯承!

    老百姓和大元帅就隔壁住着,井水不犯河水。那一带多有如此的人物。东四到和平里地安门一带都是,这是解放初期留下的传统,比如海军司令肖劲光大将也住在这里。当时东城房子好,主人基本都逃走了,就被“号”下来给高级军官住。他们一般都喜欢住平房四合院,图一个宽敞,有地气。后来大约是90年代初就都搬走了。原因是那时开始盖高层住宅,或者医院等等楼房,这些大人物再不能过闹市隐者的生活,很不自在。

    说起来,这种“号”房子的方法颇有争议,但是当时解放军本身却颇为文明。萨娘家在天津,进驻的是一位拄双拐的将军——钟赤彬。因为萨娘家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当时是团结的对象,还给留了一部分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京段子简介 >北京段子目录 > 胡同纪事兼忆隆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