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我的北师大
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走走,能够体会到这种感觉。

    北京师范大学的位置和校园,都是很有特色的。

    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在北京繁华的三环路内,步行到天安门也不过半个小时,其地理位置远远比僻居西北一角的其他院校优越,因此外地院校的同学都喜欢有师大的老乡,因为来这里借宿游北京实在太方便了。我的老师贾先生和他的红颜知己谈,动不动就在校园和天安门之间往返走一个通宵,如此逍遥自在,显然也是得益于地处京城中心的优良治安条件——周围不是中央政府就是各部委,不知道有多少警察给贾先生站岗呢。

    有熟悉早期建校情况的老先生说起来,却说这其实是一个误打误撞,因为当时各校都在市区里面,发展不便,教育部要求大家迁校,北师大最没有后台,所以最先搬出来,北大清华势力强劲,顶着不搬,等顶不住了,也只好到比较远的郊区了……

    迁校以前的北师大,地点在护国寺,现在称为北校,花园一样的校舍,教学大楼融会东西方特色,设计精巧美观且不失威严,北师大不是常春藤大学,但北校满园的常春藤是非常优美而恬静的。北师大艺术系(现在应该是艺术与传媒学院)还在这里,遗憾的是周围的确没有发展空间。

    关于北师大本校的布局当初也有过相当大的争议。

    有很多北师大的学生遗憾自己的校园不如北大清华漂亮,至少没有人家的荷塘和未名湖,以至于邵逸夫先生捐赠图书馆的时候,有人建议在图书馆周围挖地三尺,建成一座人工湖,而同时解决新馆的防火问题,这个新时代的“天一阁”设计因为费用太高没有得到实现。但是老教授说当初规划上北师大是有一座湖的,那就是积水潭,之所以后来没了,“罪魁祸首”是决定最初布局的校领导。

    据说北京师范大学刚刚迁址的时候,资金非常有限,但是规划不小,北到三环路边、南到积水潭都是它的范围。于是领导的意见就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资金应该尽量用到教学和宿舍建设上,以后步步为营求发展,这一派可能是敢死队出身,喜欢打仗的时候中心开花,向外蔓延;一派比较豪放,主张不管资金多少,哪怕里面长荒草,先把围墙修起来,然后再考虑教学设施,这一派大概是白起的后代,喜欢长平之战那样的大包围。结果“敢死队”占了上风,决定首先建一座“四合院”。

    “四合院”并非北京传统的院落,而是四座围成正方形的筒子楼,这也是北师大至今的中心地带,不过,由于新楼早已鳞次栉比,这里现在已经变成了单身或者新婚教师的宿舍。说起来,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

    以四合院为中心,北师大的校园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状发展,所以师大面积虽大,找到四合院就找到了它的中心,至今如此。东部建起了教学区、图书馆和办公楼,南部有阶梯教室和女生宿舍,西部是男生宿舍和商店,北部大修体育场馆和教师宿舍,当然还少不了食堂礼堂点缀其间……

    等到基本建设搞得有点儿眉目的时候,校领导把头一抬,才发现原来属于北师大的地方,现在都让别的单位“跑马圈地”了,别说积水潭,紧靠着三环路的黄金商业地段都早已被各家企业抢占。用现在的话说,观念的失误,用价值好几个亿的土地交了学费。这大概是一个永远也没法弥补的遗感。

    不过,如果当时只顾修围墙,教学无法保证的话,也许北师大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

    谁能知道答案呢?历史不能假设。

    好在,当初校园的建设还是很认真的,留下了一些独具匠心的地方,从艺术角度看,最有魅力的大概有两处,一处在四合院的东面,外语系三座楼环绕的花园小径,中间一尊白色的鲁迅雕像,和“一二·九”纪念亭、“五四”纪念亭的紫藤萝连接起来,形成一道曲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北京段子简介 >北京段子目录 > 我的北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