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洛河川
中央红军从哈达铺开始,就把刘志丹的队伍和西北根据地当作落脚的家园。一踏进赤安县吴起镇,知道了这里就是刘志丹的家乡,真切地感受到了赤安人民拥护革命、朴实厚道、大方热情的品格。回想战事不断的艰险长征路,对比赤安人民给予他们的厚爱,让所有的红军将士倍加温暖,终生难忘!
打过“割尾巴”战役,中央红军稍作休整,分三路向甘泉下寺湾进发。一路从宁塞川进,过大梁峁,经桃沟、宋庄、顺宁,沿周河川而下;一路走洛河川,途经金丁、旦八、拐人牛沟、经纸坊、到刘家坪,顺周河向南;还自一路到旦八,上柏业沟、经寺崾岘岭、下川口,再沿洛河向南行军。
对中央红军的南下,赤安县委和赤安县苏维埃政府早已做出了部署,动员一切力量,像对待刘志丹的队伍那样接待中央红军,提供一切宿营方便,千方百计筹措粮食支援这支衣衫褴褛的革命队伍。特意在洛河川布设了金汤填、金鼎山、吊坪、牛沟、旦八镇、柏业沟、寺崾岘、鹞子川等中心接待站。在周河川布设了桃沟、宋庄、顺宁、白草台、徐台子、刘坪、保安城、芦草沟、康家沟、杨城、川口等中心接待站点,此外还在两道川设了许多小接待站。县、区、乡三级干部分别在这些站点上组织群众筹集粮草、碾米磨面、安排食宿。
中央红军沿洛河川下来的时候,区政府已经发动了许多青壮年,带上标语和浆糊,在川道大路边的崖上、树上、墙上张贴红色标语:“欢迎中央红军,夺取抗日胜利”、“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老百姓是红军的亲人”、“陕甘红军和中央红军心连心”、“打倒蒋介石、打败小日本”。
洛河川农民,人老几辈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军队。现在的一些老人就是当年十多岁的孩童,他们清晰地记得,前后六天时间里,洛河川每个村庄都有红军驻扎。大部分红军战士赤脚片子穿草鞋,小腿肚上打裹缠,头上戴着草圈圈。
王咀子村的何礼玉老人回忆说:有一天傍晚,好多的队伍开下来了,男女老少都站在硷畔上看热闹。红军队伍很多,分开在沿路十几个村子里扎营。王咀子村里只有四五户人家,也驻扎了不少的红军,区政府事先通知要求各家各户做好接待中央红军的准备,大人们忙碌着招呼红军,给红军垒灶台、送柴禾、量小米,小孩子们像过节似的在各家各户乱串乱跑。
红军队伍住下后,便开始做饭,在院子里或是空地上,支起大锅小锅。切洋芋的切洋芋,烧火的烧火,整个村子烟火弥漫,人来人往,不大一会儿功夫,大锅里的小米饭热气腾腾地熟了,小锅里的熬洋芋糊糊闻起来也很香。由于碗筷有限,队伍就分批吃饭,一些人吃完饭后立即把碗筷交给另外等待的人。有些战士看到院墙根下扣着的陶盆,拿下来就盛饭。村民看见了慌忙说:“不行,不行,那是尿盆子。”中央红军听不懂赤安县的土话,以为是要盆子,解释说:“就吃个饭,用过就还你……”
饭后,锅灶旁边就坐了休息的红军战士,村民也围在跟前,看他们的穿戴,听他们说话。何礼玉回忆说: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和大人们一样,盘腿坐在地上,听着红军讲他们打仗的事情。村民也问长问短。有一个当地的干部走过来,让战士们抱草垛上的糜草,铺在地上睡觉。这天晚上,大多数红军就在露天地里宿了营。
在胡兴庄,红军也睡在窑外、脑畔,硷畔上,相对于其它村庄,胡兴庄的家户多一些,显得热闹非凡。胡兴庄因胡家在此立业而得名,在洛河川属于家业较大的富裕农户。当时,胡家爷爷辈有弟兄九人,父亲辈弟兄20人,一大家子60余口人,四世同堂过日子。胡家石窑依山而筑,上下有四个院落,最下层为店院,平时主要为工人伙计居住,和招待过往脚夫客商。二层为学院,为私塾学堂,由五爷胡克仁先生教周围孩童识字学习。上面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