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志丹城
杨尚昆带一个工作先遣队于1936年6月30日来到志丹城,与当地苏维埃负责人接洽,安排中共中央定都志丹的相关事宜。杨尚昆对县长刘景范说:党中央和毛主席要到志丹城来驻扎,还把志丹县确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为了保证中央领导的安全,暂不向群众宣传。他还告诉刘景范:“为了便于中央机关生活方面的供给,志丹县由党中央直接领导,是中央的一个直属县。”
志丹县城,处在周河畔的宽展台地上,曾经有五座城池相环套,经历朝历代的战火焚毁,巍峨齐整的城墙已经变为残垣断垒,城内有许多歪斜的庙殿孤立在荒草之中。城外的四山上林木繁茂,山腰的红石崖上有不少窨子。东山脚下的红石崖上有很多高高低低的石窑洞,与城墙挨连。整个县城散住着十多户人家,办有一所列宁小学,苏维埃县政府在一孔石窑洞里办公,总共有三四个工作人员。志丹城给外乡人的感觉就是“破庙比房多,菩萨比人多。”
当年的红军大学党总支书记莫文骅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保安城从城郭上看,规模还是不小的。可是,由于历年来不断发生战争,特别是回、汉民族之间的战争,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复烧杀,保安城(志丹)剩下的只有几栋土屋、几座石砌的窑洞和一个土围子框框。
志丹县境内有洛河、周河、杏子河三条主要河流,自然地把县域切割为三道大川,古迹累累,名胜俱多。由于境内高梁大峁叠涌,一直被陕北人俗称为“山保安”。
当获得中央机关定都志丹的消息后,中共志丹县委、苏维埃县政府立即行动,派出县、区、乡的所有干部深入村庄,组织和动员全县群众捐粮捐款,运送物资。
志丹人民是真诚的、是大义的、是慷慨的,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的迎接和厚待党中央机关和红军将士们!
仅仅两天之内,全县共筹集粮食50余万斤,肥猪200余头,羊1000多只,鸡蛋5000多斤,羊毛5万多斤,苏维埃县政府拿出存积的70余石义仓粮,保障中央机关定都志丹后的生活所需。还腾出了炮楼山下的30多孔石窑洞,供中央机关使用,县委和苏维埃县政府特意从县城搬到西阳沟,让出办公窑洞给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居住。一时间,在通往县城的各条道路上,驮队相衔,人流不息……
1936年7月3日上午,几个骑马的人向县城奔来,通知苏维埃县政府:首长指示,红军到达时不要组织群众欢迎。下午,太阳离西山顶一竿子高的时候,博古(秦邦宪)、王稼祥率中央各机关以及红军大学学员,出现在了城北的大路上,浩浩荡荡的队伍直向县城开过来,骡马驮着大大小小的箱子和物品,战士们有的背着枪,有的抬着物资,有的背着奇形怪状的行李,队伍中还有一些女红军。县委书记苏耀亮、县长刘景范以及10多名县区苏维埃负责人,站在大路两边,把这支队伍迎进了县城。
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席博古(秦邦宪)、财政部长兼西北分行行长林伯渠、印钞所所长贺子珍、中央机要室被安排住在炮楼山(山顶上有宋代的烽火台,1930年国民党驻军曾改烽火台为嘹望台,当地人俗称炮楼山)下的红石小院窑洞里。在这处红石小院里,还给其他中央领导预留了住宿的窑洞。据老百姓说这些窑洞是宋朝杨继业父子镇守边关时领兵凿挖的营房,当地群众叫“营盘院”,后来归陕甘边早期革命者王子宜的祖上、开明绅士陈定邦和其他人家所有,曾在此栖居生息,窑洞上方搭了遮雨的石檐,这些大户人家红红火火地过了好多年光景。后来,土匪和流寇闹得不能安宁,就相继搬迁到了永宁山和其它地方居住了。
因为中央要来志丹定都,王家和住在城南的陈家主动将这些窑洞腾了出来,让给中央机关和领导人使用,由于石窑洞常年不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