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抗日剧社
    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定都志丹时期,凡遇重要节日,或有重大活动,城南的龙王庙滩就会有文艺演出。斯诺来志丹采访时,抗日剧社特意演出了一台文艺晚会。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说:

    不售门票,没有包厢,也无雅座。我看到中央委员会书记洛甫、红军大学校长林彪、财政人民委员会林伯渠、政府主席毛泽东以及其他干部和他们的妻子都分散在观众中间,像旁人一样坐在软绵绵的草地上。

    台上挂着一块红色的绸制大幕布,上面有“人民抗日剧社”几个大字,还有拉丁化的新文字拼音……节目三个小时,有短剧、舞蹈、歌唱、哑剧——可以说是一种杂耍表演,共同的地方主要是两个中心主题:抗日和革命。

    在演出中,现场气氛是极其热烈的,在上一幕与下一幕转换之间,场地上就会响起嘹亮的歌声,坐在一起的属一个单位的同志就会开始唱革命歌曲,直到节目再次开演时才会停止。

    那天的演出,让斯诺记忆深刻。第一个短剧是以满洲一个村庄为背景的《侵略》,第二个节目是《丰收舞》,另外一个节目是《统一战线舞》,接着是《红色机器舞》,还有活报剧。在演出之间,观众中不时有人喊叫,要请别人即兴唱歌。斯诺在苏区的采访中,对红军的宣传感受很深。他在《西行漫记》写道:

    这些剧团使我奇怪的不是他们向世界提供了什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他们显然没有,而是他们设备这么简陋,可是却能满足真正的社会需要。他们的道具和服装都很少,但就是能够用这种原始的材料演出逼真的戏剧。演员们除了伙食和衣着外,所得生活津贴极微,但是他们像所有共产党员一样天天学习,他们相信自己是在为中国和中国人民工作。

    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由于不断地改换节目,几乎每天变更活报剧,许多军事、政治、经济、社会上的新问题都成了演戏的材料,农民是不轻易相信的,许多怀疑和问题就都用他们所容易理解的幽默方式加以解答。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红军剧社消除了人们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红色戏剧”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7年冬到1929年冬,是初级阶段,它从化装演讲发展为活报剧,又发展为初具话剧格式的“话剧”。第二阶段以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强调重视演剧活动开始,逐步出现了专门的编创人员,组建了俱乐部,专人筹划话剧演出,很快出现专业化的剧团:八一剧团、工农剧社;还筹办了戏剧学校——蓝衫剧团学校,后又正式定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先后培训了约1000名学员。

    “红色戏剧”的繁荣和壮大,引发了群众性的戏剧运动蓬勃发展。根据地各个地区纷纷建立起来的各级蓝衫团和工农剧社的分社、支社,把红色歌舞的演出活动带人了一个高潮。1931年11月,瑞金召开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时,举行了盛大的“万人提灯会”,表演了龙舞、鲤鱼灯舞、狮子灯舞等,以及各村各乡演出的富于江西民间特色的舞蹈,使得整个演出气氛热烈,直至通宵达旦,创造了红色歌舞历史上最为壮观的演出记录。

    红色剧目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有载歌载舞的表演,也有歌舞参与表演的小话剧,更有被称作“话报舞蹈”的小型演出等等,在当时都十分流行。《扩红话报》、《统一战线话报》等节目就反映了当时文艺演出,以及宣传共产党时事与政策的情况。当然,歌曲是易于流传的形式,比如著名的革命歌曲、苏联红军歌曲、根据地民问歌曲歌谣、小调以及当时流行全国的著名儿童歌曲等,不仅成为红色歌舞的音乐依托,而且还为之提供了艺术水准的基本保证。《八月桂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简介 >壁上红旗飘落照·红都志丹纪事目录 > 抗日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