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蒋介石左右逢源,决心反共
    这一天,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在柏林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为:(一)日本承认并尊重德、意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二)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三)签字国之一若被目前尚未参加中日争议之国家所攻击时,彼此在政治、经济及军事上以各种方法互相协助。(四)三国立即组织联合技术委员会,委员由德、意、日三国政府各处指派。(五)三签字国之任何一国与苏联间现存之政治地位,并不发生任何之影响。协议有效期为10年。

    研究二战史的专家认为,以此协定为标志,以德、日、意为轴心的协约国集团正式形成。

    对于世界而言,这无论如何也不是个好消息。可消息传到蒋介石的耳朵里,他心里一下子就踏实了,他要等的就是这一天。想想九年来在几乎失去所有国际援助的情况下,在国际暧昧不明的态度中,中国独自对日作战苦撑待变,一股强烈的辛酸意涌上心头,不过,它恰似一枚有分量的夯子,倒把心中的踏实感夯得更实在了。

    两天后,蒋介石还专门致电国民党各高级将领,为他们分析三国轴心形成后的形势,宣称这一事件“于我抗战,则为绝对有利,此后英、美、苏合作,为极自然之趋势,而我国则敌友分明,应付简单,更易收得道多助之效”,他还希望全军将士“提高斗志,日夜整训,一致奋发,……共竟革命之成功”。

    在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大形势下,蒋介石是怎样的左右逢源的?

    我们先来看日本。这时的日本对华政策,显然显得步调有些乱。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已打了九年,“速亡中国”的论调早已成为痴人说梦,在战略上向来平庸的日本军部,从来也没有拿出过清晰、有效的对华作战战略,由于军队和政府之间的相互掣肘,日本的对华政策也总是让国民政府琢磨不定。在1940年最后的三个月中,一方面日本把它对国民政府的政策调整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还通过“桐工作”等暗的一手,对蒋介石进行诱降;可另一方面,却在11月30日,日本政府公开承认了南京汪精卫政权,并公布了汪和日本驻汪政府特命全权大使阿部信行签订的《日满华共同宣言》。汪政权班子虽只搭起7个来月,然而却是以“正统”面目出现的,它的政府主席名义上也是重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日政府不准备再和蒋介石交涉“和平”了。如果蒋仍降日,他就成了汪政权下面的二等政权。蒋介石当然不能接受这一结果。这样,日本对蒋介石的政策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它在客观上的效果,只能是把蒋推向英、美一方。

    我们再来看美国。从骨子里看,蒋介石是军事上的“德国派”,经济上的“美国派”。他从来就没有怀疑过美国的综合国力,他也明白打仗实际上打的是钢铁、钞票的道理,所以,随抗日战争的进行,他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美国最终站在哪一边,可能哪一边就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可是美国却有自身的历史惯性和思考逻辑。这个独立大陆上的人们具有孤立主义传统,即便是当它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它的政治领袖们也想日益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大的作为并最终成为领导者时,也不得不面对这一历史惯性——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简单而符合常理——我们为什么要去管别人家的事?可是罗斯福绝对不是一个人云亦云、向懒惰的历史惯性妥协的总统,他看到了法西斯的真正野心和威胁,也对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憧憬不已。所以美国虽还未参战,罗斯福却用他亲切而明晰的“炉边谈话”,说服了美国人通过租借法案,并对德、日、意进行明里暗里的经济封锁。9月27日,罗斯福宣布,美国自本年10月16日起禁止所有废钢铁输至西半球以外的各国,仅英国一国例外,日本也在禁运的范围之内。人们很难设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简介 >百团大战·利剑划破囚笼目录 > 蒋介石左右逢源,决心反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