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出鄂豫皖
再回去,后来回不去了。回不去就往西退。起初准备在豫西建立根据地,不行;又准备进入陕南一带建立根据地,也不行。那时杨虎城已守住漫川关,胡宗南已经追来,进入陕南,我们去汉中的路被堵住了。我们在敌人追击下,越过秦岭转到西安附近。在西安附近,遇到敌人重兵堵截围追。经过激战后,我们再越秦岭,到了汉中。接着我们就到了四川,那时四川军阀混战,反动统治力量薄弱,到了四川我们就站住脚了。
李先念在回答撤出鄂豫皖是否正确时也曾说:
有人说,退出鄂豫皖不对,我看不退也不行,是被逼着出来的。自古有语,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蒋介石怎么能让我们那么多人在他跟前革命?第四次“围剿”,他亲自到武汉坐镇,是专门对付鄂豫皖的。当时蒋介石已经统一了江苏、浙江、安徽,我们打了岳维峻,他又统一了河南,统一了湖北。所以说,留在鄂豫皖周转是不行的。如果说粉碎了第四次“围剿”,还可能有第五次“围剿”,第六次“围剿”。再说,那时政策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与徐帅交换意见,鄂豫皖退出来是对的,那个地方长期占不住。
徐向前、李先念的话讲清楚了一个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强和弱的辩证关系。在强敌的围追堵截下,你要是硬拼,只会遭到更大的损失。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走,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生存,生存下来后,再来与你打。这就是在革命初期敌强我弱情况下,我军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只可惜,这个基本的道理多少年后,人们才肯承认它。
郑洞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参加过对根据地的“围剿”,对红四方面军退出鄂豫皖根据地,他也有自己的看法:
从国民党军队大举发动对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战争,到红四方面军主力退出鄂豫皖苏区,前后历时三月余。其间红军虽在一些局部战役中迭获胜利,但始终未能摆脱被动局面,最后不得不撤离这块老革命根据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国民党方面看,为进行这次“剿共”战争做了精心准备。蒋介石先生先后调集了四十余万军队,其中许多是中央嫡系部队,如用于“围剿”鄂豫皖苏区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九、第十、第八十、第八十三、第八十八、第八十九师等部,都是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师。与红军相比,国民党军队无论在兵力和火力上,均占绝对优势,这与前三次“围剿”有很大不同(以前主要是使用杂牌部队和地方武装)。同时,国民党军队在战术上做了较大调整,再加上蒋先生亲自指挥,号令统一,各部行动比较协调,作战也较以前更为积极,使部队不易像以往那样为红军各个击破。从共产党方面看,当时在鄂豫皖苏区的中共领导人张国焘搞“肃反”扩大化,根据地内部不很稳定,红军实力亦受到削弱。在军事上,红军也未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大胆实施外线进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灵活战术,致使自己在兵力、装备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四面围追堵截下穷于应付,无法掌握战役的主动权。现在回顾起来,在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之初,红四方面军南下围攻麻城确属下策。红军主力在麻城及附近地区前后逗留月余,忙于“围点打援”,国民党军队乃乘虚由东、西、北三面深入苏区中心区域。待红军察觉到情况严重,匆忙调主力北上迎敌时,国民党军队合围已成,红军很难再有合适的战机和充足的时间来打垮或消灭某一路敌人,亦难寻找缝隙从容突围。而且,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之后,又企图用打硬仗的方式,首先消灭或打垮国民党军队一部主力,一举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这固然为情势所迫,但其设想也是不现实的。依红军当时的兵力、火力和敌情条件(各个主要作战区域的国民党军队相距甚近,可以随时相互策应),似无把握一下子吃掉国民党军队几个精锐主力师。因而红军虽一再变